牙周病
牙齒的支持組織(牙齦、牙槽骨、牙骨質(zhì)、牙周韌帶)的慢性破壞性炎癥稱牙周病。牙周病的發(fā)病因素比較復雜,有局部因京及全身因素,局部致病因素主要是細菌、菌斑、牙石以及食物嵌塞、咬合刨傷、不良修復體等。全身因素包括內(nèi)分泌失調(diào)、遺傳、營養(yǎng)不良,某些慢性疾病等。
[臨床表現(xiàn)]
1.牙周病常開始于牙齦炎,牙齦腫脹、變紅、出血,正常外形改變,韶緣糜爛或增生,咀嚼食物或刷牙時容易出血。
2.齦溝加深繼而形成齦袋,而牙周袋形成導致牙齦在牙面上的附著喪失,一般無癥狀,有感染時可發(fā)生井波及整個牙周袋壁,可有疼痛、溢膿、口臭等癥狀。依據(jù)x線顯示,可見牙槽嵴頂?shù)挠补前逑?,邊緣如蟲蝕狀,繼而牙槽峙發(fā)生垂直吸收,高度降低。
3.牙周組織的損害到達一定程度,支持骨減少,加之咬驗創(chuàng)傷加重,導致牙齒松動。
[診斷]
1.牙齦紅腫觸痛或牙齦退縮,刷牙或進食時出血。
2.牙周袋形成、溢膿。
3.牙齒松動、移位。
4.牙槽骨吸收、高度降低、骨小梁減少或消失。
[治療]
1.局部治療
(1)沽治:控制菌斑,去除局部刺激物,用沽刮術(shù)去除牙石。
(2)藥物:牙周袋及根面藥物處理,刮除齦下牙石后,對內(nèi)壁的病理性肉芽用探針蘸腐蝕性藥物(如碘酚)進入牙周袋達到治療效果。
(3)手術(shù):手術(shù)清除牙周袋,牙周袋不深者可將牙周袋切除,深牙周袋可采用內(nèi)壁刮除術(shù)、切除新附著術(shù)、翻辨術(shù)等。
(4)固定松牙,形成牙周夾板,注意控制菌魔,拔除不能保留的病牙。
2.全身治療:選用促使牙周組織修復及輔助改善炎癥的藥物,如牙周寧、中藥固齒劑、維生素類藥、滅滴靈、螺旋霉索等。
[預(yù)防與調(diào)養(yǎng)]
1.注意口腔衛(wèi)生、徹底去除牙石及不良修復體、充填體等刺激物。
1,加強鍛煉,提高健康水平,積極治療全身性疾病。
3.叩齒、早晚按摩牙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