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黃帝內(nèi)經(jīng)》載有四鳥賊骨-藘?nèi)阃瑁@是茜草入藥的最早記載?!侗窘?jīng)》則載有茜根,明確了藥用部分為根。《別錄》指出茜根可以染絳……生喬山川谷。《本草經(jīng)集注)云:此則今染絳茜草也。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蜀本草》曰:染緋草葉似棗葉,頭尖下闊,莖葉俱澀,四五葉對生節(jié)間,蔓延草本上,根紫赤色。今所在有,八月采根。《綱目》謂: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數(shù)尺。方
【拼音名】Qiàn Cǎo
【別名】茹藘、茹盧本、茅蒐、藘?nèi)?、蒐、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蘆茹、血見愁、過山龍、地蘇木、活血丹、紅龍須根、沙茜秧根、五爪龍、滿江紅、九龍根、紅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龍、土丹參、四方紅根子、紅茜根、入骨丹、紅內(nèi)消
【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ubia cordifolia L.[Rubia akane Nakai]采收和儲藏:栽后2-3年,于11月挖取根部,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茜草,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數(shù)條至數(shù)十條叢生,外皮紫紅色或橙紅色。莖四棱形,棱上生多數(shù)倒生的小刺。葉四片輪生,具長柄;葉片形狀變化較大,卵形、三角狀卵形、寬卵形至窄卵形,長2-6cm,寬1-4cm,先端通常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粗糙,下面沿中脈及葉柄均有倒刺,全緣,基出脈5.聚傘花序圓錐狀,腋生及頂生;花小,黃白色,5數(shù);花萼不明顯;花冠輻狀,直徑約4mm,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急尖;雄蕊5,著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2室,無毛。漿果球形,直徑5-6mm,紅色后轉(zhuǎn)為黑色?;ㄆ?-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路旁、溝沿、田邊、灌叢及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栽培】1.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yīng)性較強(qiáng),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2.栽培技術(shù):用種于、扦插、分株繁殖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整理。
2.1.種子繁殖:10月種子成熟采收。播種期10月下旬或3月上旬,按行距30-50cm開淺溝,條播,覆土壓實(shí)。
2.2.扦插繁殖:四川地區(qū)在2-3月,選擇呈圓形而未枯的老藤,剪成3個(gè)節(jié)以上約33cm長的插條,在己整好的地上,開1.3m寬的畦,按行株距50cm×33cm開穴,深約15-20cm,每穴插2-3根,插條頂端露出畦面,填土壓緊,澆水。
2.3.分株繁殖:11月上旬或3月,將植株根部挖起,剪去粗根入藥,留下根莖分切成每叢有芽2-3個(gè),并帶有9cm長須根的小段,按行株距35cm×30cm,深20cm開穴,每穴栽種1株,覆土,壓實(shí),澆水。
3.田間管理:苗高30cm左右,應(yīng)搭支架以利生長。苗期喜蔭,用油菜、玉米間作,生長期注意松上除草、灌溉。施肥要看苗施肥,以防植株徒長,第1年4月下旬追施人畜糞肥,第2年4月施1次追肥,第3、4年可增施磷、鉀肥。每年要摘除花軸。
4.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6-7月發(fā)生,使枝葉調(diào)萎,葉片發(fā)黃,根部發(fā)黑腐爛,逐漸枯死,發(fā)病初期,可用2%石灰水或退菌特50%的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射;褐斑病,7月發(fā)生,為害葉部,可用l:1:120波爾多液或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射。白粉病,可用波美0.5度石硫合劑噴射。蟲害有蚜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