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劑型】散劑;丸劑;片劑;口服液 。
【性狀】為黃色至灰黃色的粉末;氣香,味甜。
【組成】人參100g,茯苓100g,白術(炒)100g,山藥100g,白扁豆(炒)75g,蓮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功效】補脾胃,益肺氣。
【主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①主要用于治療慢性泄瀉,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鼻竇炎,緩解期肺心病,放射病等。
②常用于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以及婦女帶下病等屬脾虛濕盛者。
③亦治小兒脾疳,面色萎黃,形容憔悴,毛發(fā)枯槁,精神萎靡,不思飲食,睡臥不寧。
【用法用量】
①散劑:每次6-9g,日2-3次口服。丸劑:每次6g,日2次口服。片劑:每次6-12片,日2次口服??诜海好看?0ml,日2-3次口服,或遵醫(yī)囑。
②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③小兒量歲數(shù)加減服之。
【附注】
①中醫(yī)辨證屬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②西醫(yī)診為消化不良、慢性胃腸炎、附件炎、氣管炎等而見有上述證候者,
均可以此方治療。
【禁忌】本方稍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高血壓及感冒熱癥者忌用;孕婦忌用。
【臨床應用】慢性結腸炎:用本方每日2次,每次9g,早晚飯后溫開水送服,30日為1療程。治療慢性結腸炎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58歲,平均42.8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40年,平均12.4年。大便每日1次4例,2次14例,3-4次9例,5-6次2例,7-9次1例。大便成形帶粘液1例;糊狀或溏薄25例,伴粘液19例,伴膿血1例;腹痛22例,腹脹22例,腸鳴26例,里急后重感21例。結果:治療1療程后,3例顯效,19例好轉,8例無效,總有效率為73.33%。
【藥理作用】主要有調節(jié)胃腸運動,改善代謝和提高免疫等作用。
1.調節(jié)胃腸運動:本方煎劑小劑量對腸管有興奮作用,能解除腎上腺素對腸管的部分抑制;大劑量則抑制腸管的收縮,并能拮抗氯化鋇和毛果蕓香堿引起的腸管收縮,能增強腸管對水和氯離子的吸收。
2.改善代謝:該方治療脾氣虛之腸?。晕秆住⒙越Y腸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治療前,患者尿中肌酐、尿酸、尿素氮均明顯低于正常值,治療后明顯升高,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流變學的指標。
【貯藏】密閉,防潮。
【來源】《中國藥典》(2000年版)
【各家論述】本方證是由脾虛濕盛所致。脾胃虛弱,納運乏力,故飲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見腸鳴泄瀉;濕滯中焦,氣機被阻,而見胸脘痞悶;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肢體肌膚失于濡養(yǎng),故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皆為脾虛濕盛之象。治宜補益脾胃,兼以滲濕止瀉。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配伍山藥、蓮子肉助君藥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以健脾滲濕,均為臣藥。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氣化滯,是為佐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共為佐使。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則諸癥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兩方均有益氣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湯以補氣為主,為治脾胃氣虛的基礎方;參苓白術散兼有滲濕行氣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療脾虛濕盛證及體現(xiàn)“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