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吳普本草》:太一禹余糧,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九月采,或無時。
2.《雷公炮炙論》:凡使禹余糧,勿用石中黃并卵石黃,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糧也。其石中黃向里赤黑黃,味淡微跙;卵石黃味酸,個個如卵,內有子一塊,不堪用也。若誤餌之,令人腸干。太一禹余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可如粉也,兼重重如葉子雌黃。
3.陶弘景:禹余糧,今多出東陽。形
【拼音名】Yǔ Yú Liánɡ
【英文名】Limonite
【別名】太一余糧、石腦、禹哀、太一禹余糧、白余糧、石中黃子、天師食、山中盈脂、石飴餅、石中黃、白禹糧、禹糧石、余糧石、禹糧土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的一種礦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monite
采收和儲藏:采挖后去凈雜石即可。
【原形態(tài)】褐鐵礦,非晶質。常成葡萄狀、腎狀、乳房狀、塊狀、土狀等集合體。顏色為褐色到黑色,若為土狀則為黃褐色或黃色。條痕為黃褐色。半金屬光澤或土狀光澤,有時作絲絹光澤。不透明。斷面為介殼狀或土狀。硬度1-5.5.比重3.6-4.0.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主要由含鐵礦物經氧化分解后,再經水解匯集沉積而成。
資源分布:主要產區(qū)有河北、江蘇、浙江、河南。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卵球形的結核狀,有核心或中空,但完整者少見;通常殼層與核心分離,殼層碎成不規(guī)則余方塊狀或扁塊狀,大小厚薄不等;表面多凹凸不平;土黃色、黃褐色、褐色;內表面粗糙,附有土黃色細粉;體重質堅,但可砸碎,斷面層狀,色澤不一,土黃色、褐色、紫褐色、灰青色;各層厚薄不等,一般褐色層或紫褐色層最厚。吣結核近圓球形,表面粗糙,附有細粉;黃褐色至褐色;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斷面不呈層次,而有許多蜂窩狀小孔;有的砸破后,無核心,具黃粉,手觸之污指,略有滑感。土腥氣,味淡。
顯微鑒別 反射偏光鏡下:礦物組分由水針鐵礦、石英、長石、巖屑等碎屑組成。外殼褐鐵礦會計師較中心部少。
水針鐵礦:反射光下呈膠狀結構,蜂窩狀構造;反射色為灰白色;略見非晶質,反射率17%(伏黃);粒徑約為0.01mm,集合體則為0.1mm;蜂窩空缺部分為粘土質和石英充填。
碎屑粒徑一般為0.05-0.1mm,呈棱角狀,半接觸式的膠結。膠結物主要是粘土質、碳酸鹽和鐵質等。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為堿式氧化鐵[FeO(OH)]及堿式含水氧化鐵[FeO(OH)]·Nh2o,并夾有泥土及有機質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鹽及鋁、鎂、鉀、鈉、等元素。
【鑒別】
(1)取本品粉末0.2g,加稀鹽酸10ml,振搖,靜置,濾液顯鐵鹽的各種反應,參見蛇含石條。
(2)取本品粉末少許,置于試管中,密閉,在火焰上加熱,有小水珠附于試管壁的上方。
【炮制】
禹余糧:揀去雜石,洗凈泥土,干燥即得。煅禹余糧:取凈禹余糧,打碎,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倒入醋盆內淬酥,撈出,曬干。(每禹余糧100斤,用醋30斤)1.《雷公炮炙論》:凡修治,用黑豆五合,黃精五臺,水一斗,煮取五升,置瓷鍋中,下余糧四兩,煮,旋添,汁盡為度,自然香如新米,搗之,又研萬杵,方用。
2.《本草蒙筌》:禹余糧火煅醋淬,復用磁缽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
【性味】甘澀;平;寒;咸。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澀腸;止血;止帶。主治久瀉;久痢;婦人崩漏帶下;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實證忌服,孕婦慎服?!侗静輩R言》:髓虛血燥之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