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02月07日 19:00-21:00
詳情
02月08日 09:00-21:00
詳情牙槽骨吸收的分類是口腔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需要了解的知識點,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搜集整理了相關資料,便于各位同學復習備考!
①水平型吸收:是較常見的吸收方式。牙槽間隔、唇頰側或舌側的牙槽嵴頂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頂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頂的冠方。
②垂直型吸收:也稱角形吸收,指牙槽骨發(fā)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與牙根面之間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損,牙槽嵴頂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側的骨吸收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骨嵴頂的根方。骨下袋最常見于鄰面,但也可位于頰舌面。骨下袋和骨上袋的炎癥、增生和退行性變化都相同,它們的主要區(qū)別是軟組織壁與牙槽骨的關系和骨破壞的類型。
骨下袋根據骨質破壞后剩余的骨壁數目,可分為:一壁骨袋:骨質破壞嚴重,僅存一側骨壁。二壁骨袋:即骨袋僅剩留兩個骨壁。三壁骨袋:袋的一個壁是牙根面,其他三個壁均有骨質,即、頰、舌側皆有骨壁。四壁骨袋:牙根的四周均為垂直性吸收所形成的骨下袋,雖在頰、舌、近中、遠中均有牙槽骨,但均與牙根不相貼合;雖稱四壁袋,實質上相當于該患牙的各個面均為一壁袋,支持組織均已破壞,治療效果很差?;旌媳诖褐父鱾€骨壁垂直吸收的程度不同,骨下袋在近根尖部分的骨壁數目多于近冠端的骨壁數。
③凹坑狀吸收:指牙槽間隔的骨嵴頂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壞迅速,而頰舌側骨質仍保留,形成彈坑狀或火山口狀缺損。它的形成可能因鄰面的齦谷區(qū)是菌斑易堆積、組織防御力薄弱的部位,該處的牙槽骨易發(fā)生吸收。此外,相鄰兩牙間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復體等也是凹坑狀吸收的常見原因。
④其他形式的骨變化:由于各部位牙槽骨吸收不均勻,使原來整齊而呈薄刃狀的骨緣成為參差不齊。正常情況下牙間的骨隔較高,而頰舌側的骨嵴較低,呈波浪形。當牙間骨隔破壞而下凹,而頰舌面骨嵴未吸收時,使骨嵴呈現反波浪形的缺損。此外,由于外生骨疣或扶壁骨形成、適應性修復等而使唇、頰面的骨增生,使牙槽嵴呈“唇”形或骨架狀增厚。這些雖是骨組織對破壞的代償性修復的表現,但常造成不利于菌斑控制的形態(tài)改變。
02月07日 19:00-21:00
詳情02月0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