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塊莖。長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均有分布。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殘莖和須根,洗凈,曬干;或趁鮮切成薄片,干燥,生用。
【性能】甘、淡,平。歸肝、胃經(jīng)。
【功效】解毒,除濕,通利關(guān)節(jié)。
【應(yīng)用】
1.楊梅毒瘡,肢體拘攣。本品甘淡,解毒利濕,通利關(guān)節(jié),又兼解汞毒,故對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筋骨疼痛者療效尤佳,為治梅毒的要藥??蓡斡帽酒匪宸t(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如土萆薢湯(《景岳全書》);也可與金銀花、白鮮皮、威靈仙、甘草同用;若因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常與薏苡仁、防風、木瓜等配伍治之,如搜風解毒湯(《本草綱目》)。
2.淋濁帶下,濕疹瘙癢。本品甘淡滲利,解毒利濕,故可用于濕熱引起的熱淋、帶下、濕疹濕瘡等證。常與木通、萹蓄、蒲公英、車前子同用,治療熱淋;《滇南本草》單用本品水煎服,治療陰癢帶下;若與生地、赤芍、地膚子、白鮮皮、茵陳等配伍,又可用于濕熱皮膚瘙癢。
3.癰腫瘡毒。本品清熱解毒,兼可消腫散結(jié),如《滇南本草》以本品研為細末,好醋調(diào)敷,治療癰瘡紅腫潰爛;《積德堂經(jīng)驗方》將本品切片或為末,水煎服或入粥內(nèi)食之,治療瘰疬潰爛;亦常與蒼術(shù)、黃柏、苦參等藥配伍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肝腎陰虛者慎服。服藥時忌茶。
【古籍摘要】
1.《本草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guān)節(jié),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2.《本草備要》:“治楊梅瘡毒,瘰疬瘡腫。”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luò),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wù),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luò),關(guān)節(jié)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落新婦苷、異黃杞苷、胡蘿卜苷、3,5,4‘-三羥基芪、(-)表兒茶精L、琥珀酸、β-谷甾醇等皂苷、鞣質(zhì)、黃酮、樹脂類等,還含有揮發(fā)油、多糖、淀粉等。
2.藥理作用:本品所含落新婦苷有明顯的利尿、鎮(zhèn)痛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白喉桿菌和炭疽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大鼠肝癌及移植性腫瘤有一定抑制作用;經(jīng)動物試驗推斷:本品可通過影響T淋巴細胞釋放淋巴因子的炎癥過程而選擇性地抑制細胞免疫反應(yīng);此外尚能緩解汞中毒;明顯拮抗棉酚毒性。
3.臨床研究:土茯苓及其制劑,在臨床上常用于梅毒和淋病,無論是改善臨床癥狀或血清變化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近年土茯苓又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如:用土茯苓30g,配伍野菊花、忍冬藤、虎杖、透骨草,水煎浸泡熏洗患處,治療類丹毒79例(從事魚、肉類加工人員由于豬丹毒桿菌經(jīng)皮損侵入所引起的如丹毒樣皮膚急性感染性疾病),痊愈72例,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好轉(zhuǎn)6例(中醫(yī)雜志2001,11:649);用土茯苓研末與仙人掌按2:1比例搗爛加少許雞蛋清混勻為膏狀敷患處,用于急性睪丸炎紅、腫、熱、痛而無膿液者,治療26例,均獲痊愈(中醫(yī)雜志2001,11:64);用土茯苓合劑(土茯苓、薏苡仁、麥芽、谷芽、烏梅、瓜蔞等),治療食道賁門癌28例,能改善癥狀延長存活期,療效顯著(基層中藥雜志2000,1:57)。此外,土茯苓尚可用于心律失常、痛風癥、銀屑病、扁平疣、滴蟲性陰道炎、腎盂腎炎、乙型肝炎、急性扁桃體炎、鉤端螺旋體病以及治療慢性鉛中毒,緩解激素撤減困難和鴉片依賴癥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