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論》
為百合科植物庫拉索蘆薈及好望角蘆薈的液質經(jīng)濃縮的干燥物。前者主產(chǎn)于非洲北部及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島,我國云南、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藥材稱老蘆薈,質量較好。后者主產(chǎn)于非洲南部地區(qū),藥材稱新蘆薈。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全年可采,割取植物的葉片,收集流出的液質,置鍋內熬成稠膏,傾入容器,冷卻凝固,即得。
【性能】苦,寒。歸肝、胃、大腸經(jīng)。
【功效】瀉下通便,清肝,殺蟲。
【應用】
1.熱結便秘。本品苦寒降泄,既能瀉下通便,又能清肝火,除煩熱。治熱結便秘,兼見心、肝火旺,煩躁失眠之證,常與朱砂同用,如更衣丸(《本草疏經(jīng)》)。
2.煩燥驚癇。本品有較好的清肝火作用。用治肝經(jīng)火盛的便秘溲赤、頭暈頭痛、煩燥易怒、驚癇抽搐等證,常與龍膽草、梔子、青黛等同用,如當歸蘆薈丸(《醫(yī)學六書》)。
3.小兒疳積。本品能殺蟲療疳。用治蟲積腹痛、面色萎黃、形瘦體弱的小兒疳積證,以蘆薈與使君子等份為末,米飲調服;或配人參、白術等益氣健脾之品,如肥兒丸(《醫(yī)宗金鑒》)。
此外,取其殺蟲之效,可外用治療癬瘡。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及孕婦忌用。
【古籍摘要】
1.《藥性論》:“殺小兒疳蛔。主吹鼻殺腦疳,除鼻癢。”
2.《開寶本草》:“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zhèn)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病瘡瘺,解巴豆毒。”
3、《本草匯言》:“盧會,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也。但味極苦,氣極寒,諸苦寒藥無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補,因內熱氣強者可用,如內虛泄瀉食少者禁之。”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蘆薈大黃素苷、對香豆酸、少量α-葡萄糖、多種氨基酸等。并含微量揮發(fā)油。
2.藥理作用:蘆薈蒽醌衍生物具有刺激性瀉下作用,伴有顯著腹痛和盆腔充血,嚴重時可引起腎炎。其提取物有抑制S180肉瘤和艾氏腹水癌的生長,并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水浸劑對多種皮膚真菌和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據(jù)報道,以蘆薈研粉或制成浸膏可治療多種腸胃疾病,用于多種細菌感染性疾病,可改善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治療糖尿病,并對痤瘡有較好療效(陜西中醫(yī)函授2000,3:16)。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國外報道,美國以蘆薈為原料做成的食品為健身補品,飲用蘆薈汁可以預防感冒及扁桃腺炎;日本、美國有人以蘆薈制成蘆薈膏對皮膚粗糙、雀斑、腫瘡都有療效。
4.不良反應:本品可引起局部接觸性皮炎,并對腎臟有一定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