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 ||
---|---|---|
官方報名時間>> | 有問必答>> | 資料0元領(lǐng)>> |
佛手柑:
【出處】《滇南本草》
【別名】佛手(《中饋錄)),佛手香櫞(《閩書》),蜜筩柑(《黔書》),蜜羅柑(《古州雜記》),福壽柑(《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五指柑(曠西中藥志》)。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實。秋季果實呈淺綠色或稍帶黃色時采收。摘下后晾3~5天,待水分大部蒸發(fā),縱切5~10毫米厚的薄片,曬干或陰干,或以低溫烘干,密閉貯存,防止香氣散失。
【原形態(tài)】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米。枝上有短而硬的刺,嫩枝幼時紫紅色。葉大,互生;長橢四形或矩圓形,長8~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圓鈍,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鋸齒;葉柄短、無翼,圓錐花序或為腋生的花束;雄花較多,叢生,直徑3~4厘米,萼杯狀,先端5裂;花瓣5,內(nèi)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以上;雌花子房上部漸狹,10~13室,花柱有時宿存。柑果卵形或矩圓形,長10~25厘米,頂端分裂如拳,或張開如指,外皮鮮黃色,有乳狀突起,無肉瓤與種子。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栽培于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四川、浙扛、安徽等地。
【性狀】①鮮佛手下部圓形,近柄處略窄,有殘留果柄或柄痕。上部分枝,為圓柱形,如手指狀,屈伸不一,長短參差,一般長12~16厘米,頂端稍尖或扭曲,外皮橙黃色或綠褐色,有縱橫不整的深皺,及稀疏的疣狀突起,較平坦的地方可見到細(xì)密的窩點,皮厚1.5~4毫米許,內(nèi)面果肉類白色或黃白色,中心有兩條縱行筋絡(luò)狀條紋,直達(dá)頂端,質(zhì)較軟而韌,氣芳香,味酸苦。
②佛手片㈠川佛手,片小質(zhì)厚,不平整,質(zhì)較堅,易折斷,長4~6厘米,寬約3厘米,綠邊白肉,稍有黃色花紋,氣清香,濃郁。㈡廣佛手,片大質(zhì)薄,多皺,長6~10厘米,寬3~6厘米,厚1~2毫米,黃邊白肉,花紋明顯,氣味較淡薄。以片大、綠皮白肉、香氣濃厚者為佳。
主產(chǎn)四川、廣東。此外,福建、浙江、安徽、云南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份】干的果實中含檸檬油素0.007%;還含痕量的香葉木甙和橙皮甙。
【藥理作用】醇提物對離體大鼠腸管有明顯抑制作用。對兔、貓在體腸管亦有同樣結(jié)果,對乙酰膽堿引起兔十二指腸痙攣有顯著的解痙作用,而對氯化鋇引起者,效力較差,故認(rèn)為其抑制作用與膽堿能神經(jīng)有關(guān)。貓靜脈注射,還有抑制心臟和降壓作用。高濃度醇浸物靜脈注射(1.5毫升/公斤),能迅速緩解氨甲酰膽堿所致胃和膽囊的張力增加。抑制平滑肌之成分,并非揮發(fā)油。
【炮制】揀去雜質(zhì),用水噴潤后,切碎,曬干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性味】辛苦酸,溫。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甘微辛。
②《綱目》:辛酸,無毒。
⑧《本經(jīng)逢原》:辛苦甘,溫,無毒。
【歸經(jīng)】入肝、胃經(jīng)。
①《滇南本草》:入肝、胃二經(jīng)。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胃三經(jīng)。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經(jīng)。
【功能主治】理氣,化痰。治胃痛,脅脹,嘔吐,噎膈,痰飲咳喘,并能解酒。
①《滇南本草》:補肝暖胃,止嘔吐,消胃寒痰,治胃氣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氣。
②《綱目》:煮酒飲,治痰氣咳嗽。煎湯,治心下氣痛。
③《本經(jīng)逢原》:專破滯氣。治痢下后重,取陳年者用之。
④《本草再新》:治氣舒肝,和胃化痰,破積,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瘰疬。
⑤《隨息居飲食譜》:醒胃豁痰,辟惡,解酲,消食止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8~3錢;或泡茶。
【注意】陰虛有火,無氣滯癥狀者慎服。
【附方】①治痰氣咳嗽:陳佛手二至三錢。水煎飲。(《閩南民間草藥》)
②治鼓脹發(fā)腫:香櫞去瓤四兩,人中白三兩。共為末,空腹白湯下。(《嶺南采藥錄》)
③治婦女白帶:佛手五錢至一兩,豬小腸一尺。水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臨床應(yīng)用】治療小兒傳染性肝炎:1~3歲每日取陳佛手10~15克,3~5歲15~20克,5~7歲20~25克,7~10歲30克;加敗醬草每日每歲1克,10歲以上每2歲增加1克,水煎10~15分鐘,分3次服。7~10天為一療程。治療64例,平均4~5天黃疸消失,精神及食欲轉(zhuǎn)佳。
天
2月7日 19:00-21:00
詳情2月8日 09:00-21: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