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慢性牙周炎的臨床特征主要包括哪些,相信很多人想要了解,醫(y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相關資料如下,供大家參考學習。
臨床特征有牙齦炎癥、牙周袋形成、附著喪失、牙槽骨吸收、牙齒松動等。
1.牙齦炎癥
比齦緣炎重,范圍更廣泛,可到附著齦。牙齦顏色暗紅或鮮紅,齦緣、齦乳頭紅腫、肥大,其范圍比齦炎廣泛并嚴重,探診時易出血,質地松軟,點彩消失。因長期處于慢性炎癥狀態(tài),齦緣、齦乳頭也可無明顯的水腫、肥大,而牙齦出現部分纖維性增生、變厚。
2.牙周袋形成
是慢性牙周炎最主要的臨床表現之一,進行性的牙周袋形成可導致牙周支持組織的不斷破壞和牙齒的松動、脫落。牙周袋深且窄或復雜袋不易引流,袋內壁存在著易出血的炎性肉芽區(qū),可表現為牙周膿腫。
3.附著喪失
牙齦長期的慢性炎癥造成結合上皮向根方增殖、移位,逐漸出現附著喪失。上皮性附著——呈領圈狀附著于牙冠或牙根的結合上皮在牙完全萌出后,是附著于釉牙骨質界處的,冠端構成齦溝底。結合上皮靠基底板和半橋粒與牙釉質相附著,這種有機的附著結構就稱為上皮性附著。牙齦炎時:結合上皮僅開始向根方增殖,尚未與牙面分離形成牙周袋,其附著水平仍位于正常的釉牙骨質界處,沒發(fā)生附著的降低;牙周炎時:結合上皮向根方生長,并從冠方與牙面剝離,形成牙周袋。此時袋底位于釉牙骨質界根方的牙面上,發(fā)生了附著喪失。
4.牙槽骨的吸收破壞
槽骨的變化在慢性牙周炎的變化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骨的破壞造成了牙齒的喪失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牙齦的炎癥沿血管,穿過血管周圍疏松的組織而進入牙槽骨,牙周炎擴散的途徑決定了牙槽骨破壞的形式。
牙槽骨破壞的形式主要是:
(1)水平型骨吸收
(2)垂直型骨吸收
(3)凹坑狀骨吸收
5.牙齒松動
早期牙槽骨的吸收呈水平式且進展較緩慢,所以一般無松動,發(fā)展到一定時期才有牙齒松動。
6.牙齦退縮
炎癥發(fā)生在牙周袋的表面,頂部齦上皮變性壞死,袋壁結締組織的炎癥浸潤與變薄的牙齦表面上皮之間可以發(fā)生炎性吻合,引起病損區(qū)的齦壞死脫落使牙齦退縮,再加上牙槽骨水平吸收,最后導致組織全層萎縮即骨暴露:牙齦退縮易引起根面齲、食物嵌塞、敏感,逆行性牙髓炎等。
患者口腔衛(wèi)生差,牙周溢膿和食物嵌塞,可引起口臭。
“慢性牙周炎的臨床特征主要包括哪些”的內容,由醫(y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搜集,希望對想要了解相關問題的人提供參考,更多口腔知識,敬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口腔醫(yī)學知識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