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抗擊埃博拉慈善機構動作遲緩籌款速度慢:
Facebook首席執(zhí)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和妻子普莉希拉。陳向疾控中心捐贈2500萬美元,用于抗擊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疫情仍在持續(xù),疫區(qū)國家仍亟需外界援手。美國《紐約時報》21日報道稱,在此次抗擊埃博拉的過程中,慈善機構動作遲緩。相較于過去約十年來,大災難發(fā)生后的捐款狀況而言,用于救助埃博拉疫情的慈善捐贈約等于無,通常會積極尋求捐贈的救援機構,本次可以說是沒有動靜。
文章稱,上周,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和妻子普莉希拉。陳捐贈了2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3億元),用于幫助埃博拉患者及家屬。他們把錢交給了一個負責把私人捐款轉給疾病控制中心的基金會,而不是交給非營利組織;通常情況下,在發(fā)生人道主義危機時,美國人會紛紛向非營利組織捐款。
“你收到過募捐電郵嗎?”印第安納大學禮來家族慈善學院副院長帕特里克。M.魯尼問道。“如果發(fā)生了地震或海嘯,我的問題就會是,誰向你募捐過,有多少次?美國人沒有在捐款,因為還沒有人真正向他們募捐。”
自從恐怖分子2001年撞擊世貿中心以來,每當有地震、洪水、龍卷風、泥石流等災害發(fā)生,美國人就會慷慨解囊,支持采取應對行動的組織。使用互聯(lián)網和手機,捐款變得非常輕松,只需要點擊一個按鈕。有了這樣的方便條件,美國人為2004年摧毀印度洋周邊地區(qū)的海嘯,2011年日本發(fā)生的海嘯和核災,2010年海地發(fā)生的地震,以及其他災難,捐贈了數以十億計的美元。
但這次埃博拉危機的捐贈情況不一樣,慈善官員和專家說,盡管很難準確說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同,也許它沒有自然災害那種視覺沖擊力;蛘呤且驗,人們比較難理解自己的錢可以派上什么用場,因為這種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高,而且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人們甚至不是很清楚,提供食物、住房和防護裝備有沒有作用——以及這些東西怎樣抵達最需要它們的地方。
“為這件事籌錢,反正就是更加困難一些,”健康伙伴組織的首席開發(fā)官大衛(wèi);輦愓f。該組織由醫(yī)師保羅。法默創(chuàng)建,宗旨是幫助提高貧困地區(qū)的醫(yī)療水平。
此外,慈善機構最初在受災地區(qū)開展的行動規(guī)模很小,或根本就沒有進入那些地區(qū),而且當時人們感覺埃博拉疫情的爆發(fā)有望得到遏制,F在,資金就是為這些地區(qū)籌集的。
國際醫(yī)療組織無國界醫(yī)生,當時在受災地區(qū)抗擊這種疾病。但直到7月下旬,該組織獲得的捐款才多了起來,美國分會的發(fā)展主任托馬斯。庫曼說。
“真正的激增出現在9月,”庫曼說,當時該組織的代表在聯(lián)合國發(fā)表了演講。“有很多媒體報道,因此吸引了更多捐款。”
無國界醫(yī)生組織呼吁,捐助者不要把自己的捐贈設定為特定緊急情況的專項捐贈,以便該組織能把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不過,它也并不排斥專項捐贈。到目前為止,該組織已收到約3150萬美元指定用于埃博拉危機的私人捐款,其中大約730萬美元是美國人捐贈的,庫曼說。
在利比里亞蒙羅維亞約120英里外的邦縣,有一個70張床位的埃博拉治療中心,國際醫(yī)療隊已經有大約200名醫(yī)護人員在那里工作。該組織正在在塞拉利昂施工,準備開設一個50張床位的治療中心。
7月下旬,國際醫(yī)療隊開始默默籌款——在其主頁上,沒有和埃博拉有關的活動的任何照片。“一開始比較慢,”該組織的首席籌款人麗貝卡。米爾納說。“我覺得,拐點出現在那些傳教士被帶回美國的時候,之后,越來越多的捐助者對此表示了興趣和關注。”
她說,這種緩慢的籌款步伐,讓她想起為饑荒籌集資金的時候。“你真的必須敲鑼打鼓,希望把媒體吸引到那里,以便突顯問題的嚴重性,”米爾納說。
迄今為止,該組織收到了250萬美元的現金和實物捐助——相比于裝備,它更愿意接受現金?箵舭2├枰“個人防護裝備”類型非常具體——手套、頭套、連衣褲,以及醫(yī)護人員用來保護自己的其他裝備。
米爾納說,收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套衫、手套和護目鏡,讓培訓過程變得非常復雜。“知道如何以正確的方式穿戴這些裝備,以及如何以正確的方式把它們脫下來,這是性命攸關的大事,我們沒法針對每種裝備開展培訓,”她說。
慈善組織國際直接救濟收集藥品和物資,并把它們分發(fā)給一線醫(yī)護人員,比如利比里亞“最后一里醫(yī)療”組織的醫(yī)護人員。國際直接救濟的首席執(zhí)行官托馬斯。泰伊說,他們收到了“大量手套”。
在包了一架747飛機,把物資運到蒙羅維亞的時候,國際直接救濟獲得的專門用于埃博拉援救工作的捐款只有10萬美元。“我一直在想,銀行是否會向我們收取透支費,”泰伊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醫(yī)學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醫(yī)學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
4、聯(lián)系方式:
編輯信箱:mededit@cdeledu.com
電話:010-82311666
010 82311666
400 650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