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正保婦幼課堂 > 嬰幼兒疾病診治和保健系列課程 > 正文

小兒推拿穴位-頭面部穴位匯總

 來源:醫(yī)學教育網(wǎng)    打印 | 收藏 |
字號

| |

小兒推拿是治療小兒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法,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小兒推拿的相關知識,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了小兒推拿穴位-頭面部穴位的信息匯總,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部位 功用 主治 手法 操作
天門(攢竹) 在兩眉之間正中處直上至發(fā)髻。 發(fā)汗解表,醒腦,鎮(zhèn)驚,安神。 外感發(fā)熱,頭痛,小兒驚證、入睡難。 推法。 20-200次。
坎宮 自眉頭至外眉梢成一條直線。 發(fā)汗解表,醒腦,鎮(zhèn)驚,安神。 外感發(fā)熱,頭痛,小兒驚證、入睡難。 推法。 20-200次。
太陽 眉梢與外眼角連線中點旁開1寸凹陷處。 疏風清熱,開竅鎮(zhèn)驚。 外感發(fā)熱,頭痛,目赤、麥粒腫、驚風。 運法、揉法。向眼方向運為補,向耳方向運為瀉。風寒用揉,風熱用運。 30-50次。
山根 位于兩眼內(nèi)毗連線中點與印堂之間,鼻根低洼處。 開竅醒神,明目通竅之作用。 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鼻塞不通,驚風,昏迷,抽搐;可發(fā)汗,開竅,醒神,鎮(zhèn)驚;用治外感風寒,急慢驚風等癥。 以拇指指甲掐之,稱為掐山根?;蛴萌喾ā?/td> 掐3-5次或揉50-100次。
人中 人中溝正中線上1/3與下2/3交界處。 醒神開竅。 常用于急救,對于人事不省、窒息、驚厥或抽搐,多與掐十宣、掐老龍等合用。 術者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稱掐人中。 中病即止。
迎香 鼻翼旁0.5寸,鼻唇溝中。 宣肺氣、通鼻竅。 鼻塞流涕、呼吸不暢、急慢性鼻炎。 揉法(用食中二指或兩拇指)。 20-30次。
囟門 囟門穴(又名囟會)位于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1-1.5歲以前小兒前發(fā)際線正中直上約2寸未閉合的菱形骨陷中。 祛風定驚,益智健腦。 小兒躁擾不眠、夜啼、多動癥、語言障礙、癲癇、久瀉、脫肛、遺尿等。 摩囟門: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緩緩摩動囟門1分鐘。注意要輕柔,不可用力。待囟門閉合,百會代之。 50~100次。注意:正常情況下,前囟在生后12~18個月之間才閉合,故臨床操作時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壓。
百會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后發(fā)際正中直上7寸。 安神鎮(zhèn)驚,升陽舉陷。 治療驚風、驚癇、煩燥等癥,多與清肝經(jīng)、清心經(jīng)、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遺尿、脫肛等癥,常與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推三關、揉丹田等合用。 揉法(用食中二指或兩拇指),“按揉百會”。 20-30次。
耳后高骨 耳后入發(fā)際,乳突后緣高骨下凹陷中。 疏風解表。 疏風解表。治感冒頭痛,多與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煩,治神昏煩躁等癥。 術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高骨。 揉30~50次。
風池 后發(fā)際(頸項上部)兩側(cè)凹陷處。(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方凹陷) 發(fā)汗解表,祛風明目。 感冒,頭痛,發(fā)熱,目眩,頸項強痛。拿風池能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法對發(fā)汗效果顯著,往往立見汗出;若再配合推攢竹、掐揉二扇門等,發(fā)汗解表之力更強,多用于感冒頭痛,發(fā)熱無汗等表實證。表虛者不宜用本法,拿揉風池還可治療項背強痛癥。 拿法。 拿5~10次(中病即止)
天柱骨 項后發(fā)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降逆止嘔、祛風散寒。 常用于防治惡心、嘔吐、發(fā)熱、驚風、咽痛等癥。 用拇指或食、中兩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骨”。亦可用湯匙邊自上向下刮,稱“刮天柱骨” 。 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輕度瘀血即可。
 
橋弓 頸部兩側(cè)沿胸鎖乳突肌成一線。 行氣活血,軟堅消腫,舒筋通絡。 小兒肌性斜頸、落枕等。 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抹之,稱推橋弓;用拇、示、中指三指拿之,稱拿橋弓;或用示、中、無名指指腹揉之,稱揉橋弓。 揉50-100次,提拿3-5次,抹35分鐘。

了解關于小兒疾病診治的相關信息,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婦幼課堂!

退出
特別推薦
官方微信公眾號
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官方微信
  • 第一步:微信掃二維碼關注“正保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 第二步:點擊公眾號推送的圖片,并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歡迎合作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