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想要把一件事情闡述清楚,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對對立觀點的一 一駁回,而是站在歷史的角度,用跨越時代的眼光去了解一件事情發(fā)生的起因和改變的原由。所以,今天在講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之前,我們必須去追溯過去社會家庭養(yǎng)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之所在,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與過去社會里的有何不同,促使這些意義和使命改變的因素又是什么?
1封建社會下養(yǎng)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
在古巴比倫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法律《漢謨拉比法典》里記錄了這樣一條法律,如果一個上等人殺死了另一個上等人的孩子,法律就會讓殺人者的孩子去償命,而殺人者是可以逍遙法外。這是就是奴隸社會對孩子與父母們的關系的定義,孩子完完全全只是成人的附屬品,歸父母所有。
在封建思想統(tǒng)治下的中華大地上有這么一句話是大行其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文章《了解原生家庭的傷痛之所在》我講明白了,封建體制下之所以男尊女卑是因為當時的生產方式奠定的。實際上封建思想統(tǒng)治下,我國過去的社會是有雙重從屬性的。那就是女人從屬于男人,孩子從屬于父母。
封建社會下對孝廉的提倡,既是解決當時社會養(yǎng)老行之有效的辦法,也是成年人為了自我的利益,對未成年人心靈的統(tǒng)治,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障成年人老去后的利益——老有所養(yǎng)。所以在封建社會里養(yǎng)兒防老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
封建社會在孝廉的提倡,和對孝文化的統(tǒng)治下,父母這一職業(yè)被人為的神化了,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二十四孝》里歌頌的都是些什么故事,比如說:埋兒奉母這一故事,在現(xiàn)代人看來,是非常變態(tài)的,但是在過去,這故事卻是被人當做正面典型來歌頌的。故事講述的是漢代有個人叫郭巨,他在父親死后把財產都分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自撫養(yǎng)老母親,后來家境漸貧,他的妻子又生了一個兒子。郭巨擔心養(yǎng)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奉他母親,于是他跟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可能再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jié)省些糧食供奉母親。當他們挖坑時,挖出了一壇黃金,他們的兒子才免于被埋。
從埋兒奉母的故事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兩點節(jié)論:1.父母的地位非常的高。2.孩子的地位非常的低,完全歸屬于他的父母。
在這樣的思想統(tǒng)治和體制的鞏固下,古時候就出現(xiàn)了一批批這樣的父母,他們專制,蠻橫、高高在上。比如說什么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什么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什么百善孝無先,等這些不平等的言論在當今社會里仍是大行其道的。我不否認在任何時代里都存在無私的父愛和母愛,但是,在我看來封建社會體制下多數(shù)父母都是不合格的,他們對子女的愛都是虛偽的,自私的。他們養(yǎng)育孩子不過是為了年老時候的保障,也就是養(yǎng)兒防老。他們在重男輕女這件事上把人性的自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只因為男孩能給他們養(yǎng)老,因此,他們不惜剝奪女兒的生存資源來接濟兒子,更有甚者,生了女兒直接淹死的。所以,封建社會家庭生兒育女為的是養(yǎng)兒防老,孩子的使命是為了父母的需要而出生的。
2封建社會下隱藏在親情之間的問題點:
權力的不平等容易使親人之間形成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在封建社會里,絕大多數(shù)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1.保種意識,這是人類的基因使原。2.避孕措施有限,避孕失敗才來到人間。3.成年人為了自己養(yǎng)老而生孩子。
那么有沒有是因為愛和期待才生孩子的呢?我相信是有的,但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是因為愛而來到這個世上的,因為古時候的生產和發(fā)展有限,雖然人和動物一樣都會自帶母愛或父愛的天性,但是,貧窮是可以磨滅天性的,小的時候,我家里非常窮,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吃飯的碗給打碎了,我媽狠狠地揍了我一頓,并且還非常惡毒的咒詛我怎么不去死???!這是發(fā)生在九幾年的事情,那時候工業(yè)革命都一百多年了,物質相對來講還是比較豐富的,袁隆平也早已來始推廣他的雜交水稻,普通人也不至于有餓死的危險存在。但是,就是在那種相對物質比較豐富的時代下,還是有人會因為一個吃飯的碗而去暴揍自己的女兒,甚至咒詛她怎么不去死,所以更別提在那些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糧食產量有限,人們自己都吃不飽飯,物質又匱乏的年代里做父母的愛能有幾分了。所以,我以為那時候因為以上三種原因來到這世上的人超過百分之九十五。
正是由于人類的自私,為了保障自己年老時的養(yǎng)老資本,所以過去的古人用思想統(tǒng)治的辦法來控制他們的下一代,提倡孝廉制,提倡孝道,提倡百善孝為先的概念,實際上,人是自帶報恩天性的一種動物,根本就不需要人為的去提倡孝道,我相信每一個在有愛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待他的父母年老之時,都會有一顆反哺之心,就像是他們曾經對他的愛一樣。
所以,我以為真正的孝是不需為人為提倡的,下一代人的孝建立在上一代人的愛的基礎之上,是自然而然衍生出來,而不是提倡出來,因此,我認為那些天天把孝道掛在嘴邊的人一定是年輕的時候對一下代人沒有愛,年老的時候卻想享受子女孝的掠奪者。他們想用道德去綁架自己子女,以達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從而一次次的進行剝削。
2018年新聞報導了一件這樣的事情,浙江紹興的王大媽,年輕時生了三個男孩,由于家里窮,于是就把三兒子送人了,三十幾年之后,她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做生意生敗了沒有能力贍養(yǎng)她,于是她就想起她還有個三兒子,經打聽發(fā)現(xiàn),三兒子生活過得還不錯,于是她像法院起訴要求他的三兒子對她實行贍養(yǎng)義務。最關鍵的是,底下好多評論都認為三兒子有能的話還是應該贍養(yǎng)她的。
大家都看看我們這個社會都被孝道荼毒到什么樣子了?一個正常人的邏輯能理,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獲這一事實。但是當他披上親情的外衣后,在孝道的綁架之下,很多人開始變得事非不分了,還縱容這種法律之外的合法的打劫和剝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境:一些品格低劣的父母,生孩子的時候就只顧自己一時痛快,生完了就不負責,年輕的時候自己風流快活,吃喝嫖賭什么都干,就是不記得他還有小孩要照顧,當然了,他們也不敢真的餓死他的小孩,畢竟這是要負法律責任的事,于是他們嫌自己的小孩如惡臭一般,家暴和拿小孩出氣如家常飯一般普通,凡事遇到需要他們出力或麻煩他們的地方,比如說交學費或在外面惹了麻煩的時候,他們怨氣沖天。殊不知小孩攤上了這種父母,早已想過自殺100遍。好不容易熬到出社會了,那些當父母的開始變老了,開始變得要依靠孩子生活了,于是,我們的社會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圣母婊,他們勸那孩子要想開一點,畢竟是你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要是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管那你就豬狗都不如等等。
這樣的道德說教看似發(fā)輝了人性光輝的一面,實際上,它是在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里,以上事例那些勸說的人,看似善良有人性,拋開血緣關系來講,我們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這些偽善的人是在為壞人爭取利益。那些劣質的父母們會發(fā)現(xiàn),哇瑟,他們打孩子的時候,拿你出氣的時候,只要讓別人知道他們是你父母就可以打的理所當然,做起惡來做得是無忌憚,因為他們知道待你成年之后,他們可以用道德來綁架你實行義務。于是在這個做惡成本不高的游戲里,收益還可觀時,更多的劣質父母產生了。
最后,我總結一下我想要表達的是:我反對的不是孝道,而是對拿孝道去綁架孩子的父母。這句話怎么解釋呢?我們經常是不是聽到這樣的新聞發(fā)生,一大爺因為在公交上沒有人讓他位置,于是他就給年輕人來一巴掌告訴那個被打的人要懂得尊老愛幼,又或者直接座人家姑娘的大腿上。一個老人還有力氣跟年輕人干架,這是說明他根本就不需要別人給他讓座,當別人不給他讓座的時候,他或是坐人家大腿上或是打人家,這說明他不值得別人尊敬,道德高尚的原則是建立在自愿的規(guī)則之上的,越是那些不道德的人就越喜歡用道德去綁架別人,就像那個沒有道德的老人一樣。孝道和道德一樣在我們國家被大量的不合格的父母拿來利用,實現(xiàn)親情綁架。從而達到剝削的目的。古人宣揚的孝道是父慈子孝,一些父母看不到父慈他只跟你灌輸孩子要孝順。這就是親情綁架,目的是剝削。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孝道其實是在為劣質父母謀福利,因為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年長之時孩子必然會孝順,只有那些不愛孩子的父母,不配得到孩子孝順的父母才會天天歌頌提倡孝道。又因為我們是個很重孝的國家,所以,生活中很多的人是被親情所綁架,被親人所剝削的。
3過去家庭養(yǎng)育與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育的矛盾點在哪里
馬斯洛層次需求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等級,最底層的是對生存的需求,其次是對安全的需求,再然后是對歸屬感的需求,接著是對尊重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這兩點我在《了解原生家庭的傷痛之所在》也曾提過,那么今天它跟我們的家庭養(yǎng)育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實際上中國人真正擺拖貧困也就是改革開放后這幾十年的事,在這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里,人們不僅生活上有保障,而且還變得越來越有富有了,于是人們的需求層次從最初的基本需求一和二,上升到了第三個和第四,也就是對歸屬感和尊重的需求。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正是因為生活有了保障,人們變得富裕起來了,所以才會衍生出其它的層次需求來。
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育最大的矛盾是什么?是發(fā)現(xiàn)不了需求層次的變化,從前大家都很窮,所以需求層次只能停留在一二層,在吃不飽飯的年代里,有父母能給口飯吃,不讓孩子餓死,不讓孩子凍死,孩子都會覺得滿足。如今的社會里,孩子飯也吃得飽,衣也穿得?,他們的需求層次早已提升到了第三和第四個階層,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吃飽不凍死,他們還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尊重。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做父母的會這樣說,我怎么就對你不好了啊?有飯給你吃,有書給你讀,你怎么就不知道滿足?實際上,這樣的父母在認知上有兩點不足之處:1.在大家都吃得飽飯的年代里,沒有餓死自己的小孩,一點都不偉大,不同時代下相對比的坐標也是不同的,家長不能因為自己曾經挨過餓,就讓孩子只能滿足于吃得飽飯的需求之中,事實上,這個時代的孩子之所以能吃得飽飯,大概率上取決的還是我們國家富裕了,而不是這個家長能力特別的強。2.這些家長沒有能力理解馬斯洛的層次需求圖,更沒有能力察覺到這個世界是在變化的,人的需求會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這些人永遠都明白不了馬云、王健林都那么有錢的,為什么他們還在使命的掙錢,每天都忙個不停,因為當一個心靈匱乏的時候,他只能看到物質層面的需求,他們對人生的追求永遠都只停留在吃喝拉撒這些事上,他們以為開好車,住好房就是人生意義的全部,實際上,人除了有物質層面的追求,還有精神層面的追求,追求事業(yè)上的成功,追求幸福,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這些都是精神層面的追求,它的意義抽象,看不到又摸不著,但是它的重要性一點也不比物質層面的弱,現(xiàn)代人為什么那么多抑郁的,為什么那么多自殺的?因為人在滿足了物質層面的需求后,會自然而然的衍生出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他們需要有價值感和存在感。
大家想想為什么房祖銘要去吸毒,在普通人眼里,他是光芒萬丈的龍?zhí)?,他為什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去吸毒,他難道不知道吸毒有害身體是違法的事情?不!這些他都知道,正是因為他的物質需求大大過剩,他根本就不用再為吃喝拉撒的事情而操心了,他產生了精神層面的需求,他需有愛、需要成就感、需要自我價值感,這些他都沒有,成龍曾在節(jié)目中說,他曾有一天心血來潮跑到房祖銘的學校里去接房祖名,等了好久也沒見他出來,打電話回去問才知道,房祖銘早已上小學了,而他去接的地方是房祖曾經上過的幼兒園,這就是房祖銘沒有愛的證據(jù),在事業(yè)上,房祖銘自出道以來一直被人叫做成龍的兒子,頭頂他爸的光環(huán),他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于是他為了找到存在感,只好去追求刺激了。
所以說,在一個已經富裕的家庭和社會之中,精神層面的需求是非常的重的要,人在滿足物質需求后,一旦沒有精神做支撐,他們很容易走上不歸路,要不就是自我攻擊抑郁或自殺,要不就是追求外部刺激,賭博、吸毒、或象李天一一樣目無王法去做違法之事。
當今社會中,親子關系最大的矛盾是什么?是家長的思想還停留在封建社會之中,他們專制蠻橫和高高在上、他們的養(yǎng)育模式還是封建社會的那一套,但是他們的孩子早已是新世紀的孩子了。他們無時無該的逼迫孩子要優(yōu)秀,實際上是他們物質匱乏后的后遺癥,就像是我那經歷過饑慌的公公看不得別人倒飯,強迫家人要吃完碗里最后一粒米一樣。他們感受不到這個世界早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早已讓世人吃得飽飯了,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多年了,中國的物質早已從當初的供不應求轉變成了供過于求了,別說一個普通人餓不死,就是城市里的拾荒者也是不至于餓死的呀,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孩子最迫切的求需是精神層面的需求,他們需要的是愛,是尊重、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當兩代人的需求不一樣時,一些自私且又專制的家長會以愛的名義去強迫或打壓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活,但是,人性就像是彈簧,那些被打壓或強迫了的孩子要不就是在家長的強壓之下,最終變成家長想要的形狀從而失去自我,要不就會回彈得更高,在人性打壓與回彈之間,傷害會再所難免的發(fā)生,有的家庭還會造成不可挽的痛,為什么現(xiàn)在有那么多殺害親人的現(xiàn)象?是因為一方面家長發(fā)現(xiàn)不了兩代人之間的需求不同,另一方面家長的養(yǎng)育觀念還停留封建模式之中,他們專制、蠻橫、高高現(xiàn)上的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雖然那些家長的養(yǎng)育觀念還停留在封建模式之中,但是,他們的孩子卻早已不是封建思想統(tǒng)治下的孩子了,孩子會因為自己同班的小A同學有爸爸媽媽的親親抱抱而產生出需要親親抱抱的需要,如果你這樣跟他解釋:我工作這么忙還不是為了你有飯吃有書讀,那個沒經歷過沒飯吃沒書讀的孩子是理解不了生存為先,發(fā)展在后這個道理的,他只會羨慕那個有親親抱抱的小A同學,長時間的需求達不到滿足就對會對自己的父母產生怨恨,如果這個孩子的父母不僅是養(yǎng)育觀念停留在封建模式之中,就連他的作派都是封建社會中的那一套的話,那么他們兩代人之間的親情關系肯定為負。當父母的會委屈想,老子怎么會生出個這玩意(因為兒女的發(fā)展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他們會感到失落),當兒女的則會抱怨我怎么攤上了一對這樣的父母(因為他們看到了別人家的父母都是怎么愛孩子的,而他沒有,他會覺得不公)。
所以,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育的矛盾點在于,社會早已處在發(fā)展期,但是,大部份的父母養(yǎng)育的觀念還停留在生存期,他們的觀念與發(fā)展不合,所以才會產生出各種各樣的矛盾點。
我用一個這樣的例子來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大家就會明白我在講什么了。
比如說一個很窮很窮的農民,到了農忙時,他們家在屋外曬了好多谷子,這谷子是他們一家人一年的口糧,沒有這些糧食他們就會有被餓死的可能性,這一天,他們家孩子生病了,想要父母陪著他,但是,就在這時,天上打雷了,要下大雨了,他們家孩子仍想父母多陪陪他,但是,他們家父母沒有辦法,只有先不管孩子,先去收了稻谷再說,因為這稻谷要是被雨淋了,他們一家人這一年都要挨餓,多年后,這個孩子長大,當他再回憶起這一幕時,他會為自己的需求而感到羞愧,因為他能懂得先生存后發(fā)展的道理。
同樣的故事,比如說有個老板約了別人談生意,但是,在他約別人談生意的這一天里,他家孩子也生病了,孩子說,爸爸你不要出去,今天陪陪我好不?他爸頭也不回地還是去談生意了。多年后,他們家孩子想到的只有心寒,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他們會認為父母終究還是只愛錢。這就是走過生存后,求發(fā)展而衍生出來的需求。真正錯的不是孩該不該有這樣的需求,而是父母應該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做出相符于當時環(huán)境的決定。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多年了,當下的社會,絕大多數(shù)的家庭都已走出了求生存的階段,但是很多父母仍然習貫于求生存的那一套來養(yǎng)育孩子,實際上,早已跟不上當下發(fā)展的需要,這才是當今家庭養(yǎng)育之間最大的矛盾之所在。
4當今社會養(yǎng)育觀念的變化
在過去絕大部分的孩子是因為成人對自我養(yǎng)老的投資而來到這個人世間的,但是,工業(yè)革命的后現(xiàn)代,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成人如果還把生孩子當做一種長線的投資的話,他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生孩子投資養(yǎng)老是一個超級劃不來的生意,因為孩子將來孝不孝順還是個未知數(shù),但是,如今養(yǎng)孩子支出可是一大筆巨額消費。再加上,如今的社會又有養(yǎng)老保險可做為養(yǎng)老投資,于是,我們國家人們的生育意識在這短短幾十年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一輩的人,特別是農村人,生起孩子來比小品《超生游擊隊》還要夸張。2015年國家開始全面放開二胎后,我們國家的生育率不增反減,這個數(shù)據(jù)對于反應當今社會對于生育意愿有很大的說服力,那么幾千年的多子多福思想是如何在這短短的幾十年中得以改變的呢?其中過去的人之所以熱衷于生孩子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條:1.過去是農業(yè)社會,人們之所以特別喜歡生孩子是因為,人口多分得的土地就多,人口多就種得出更多的糧食,所以那個時候家庭的富裕直接跟人丁的興旺掛鉤。2.過去社會里的養(yǎng)育成本非常的低廉,基本上就給口飯吃就能養(yǎng)得活,七八歲的娃娃有的就成做半個勞動力,幫家里放牛,打豬草什么的,還可以把最大的孩子當半個媽或半個爹來使,讓他們帶弟弟或妹妹。3.還指望將來孩子能給自己養(yǎng)老。綜合以上三點,過去社會的人們之所以熱衷于生孩子是因為生孩子的成本不高,收益可觀。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當今社會的人為什么不愿生孩子:1.如今有社保可養(yǎng)老,生孩子不再是人生的必選項。2.生孩的成本巨大,就奶粉尿布以及幾十年的教育投資這些最基礎的都是一個家庭的巨額開支,更別提補習班,以及其它的支出了。3.投資與收益不成正比,生個孩子將來他能不能成才,這不一定,老了會不會孝順,這也不確定,但是唯一確定的是,養(yǎng)個孩子會花很多錢,所以,在這種投資大,收益不一定佳的情況下好多人就選擇只生一個,這才是人們?yōu)槭裁赐蝗婚g不愿多生孩子的根本原因。4.在農業(yè)社會里,一個家庭的富裕與否直接跟人丁有關,多個男丁多分幾畝田,但是,在如今的社會里,一個家庭的富裕與否,跟人的能力有關,最終取決的是個人的能力,有一個當大老板的兒子,不僅在面子上比有十個討不到老婆的兒子的父母風光,在日子上也百分百的過得比有很多孩子的父母過得好,也就是說從前比的是數(shù)量,如今比的是質量。
5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
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生孩這件事情,如果光從經濟角度去衡量它的話,那么可以非常確定地跟大家說,這就是一樁賠本的買賣,那么這個世界為什么還會有人愿意生孩子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要回到馬斯洛的層次需圖上去找原因,人們在解決了自身的養(yǎng)老問題和看清了育兒是一樁賠本的買賣的事實之后,仍然決定生孩子的,大部分人都是源自于對親情的渴望,需要精神層面的歸屬感。所以,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育孩子的目不再是以獲取為目的,更多的是為了體驗為人父母的樂趣之所在,這就是現(xiàn)代家庭養(yǎng)育孩子的意義和使命之所在,所以現(xiàn)代人雖然生得少,但是普遍更愛孩子了。
以上內容是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的“現(xiàn)代養(yǎng)育孩子的意義”。還請大家多多關注我們醫(yī)學教育網,里邊會有更多更好的關于各類醫(yī)學知識及考試招聘等的相關信息。
實用技術火爆熱銷中!如有合作需求,可與我們聯(lián)系。
聯(lián)系電話:(010)82319999-1022
聯(lián)系信箱:zhangyilin@cdel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