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不可逆性失明的首位病因,估計2020年全世界將會有7600萬人罹患青光眼,其中大多數為女性。眼壓為青光眼的首要危險因素,絕經年齡及性甾體激素則為影響女性眼壓的可調因素。既往研究則表明,原發(fā)性開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壓每下降1mmHg,則青光眼進展的風險下降10%.
美國Thasarat教授等對雌激素或/和醋酸甲羥孕酮激素治療對眼壓的影響進行研究,認為:絕經后女性進行雌激素治療可出現(xiàn)0.5mmHg小幅的眼壓下降,但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相關研究結果分享于2016年5月刊的Am J Ophthalmol.
Thasarat教授等對婦女健康倡導視覺檢查研究(WHISE)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中既往行子宮切除的女性隨機分為2組,一組每日口服0.625mg雌激素,另一組則口服安慰劑;有子宮的女性則隨機分為每日口服0.625mg雌激素及2.5mg醋酸甲羥孕酮組和每日口服安慰劑組,并對比被觀察者基線及口服激素或安慰劑5年后的眼壓情況。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雌激素及雌激素聯(lián)合醋酸甲羥孕酮對眼壓的影響。對所有有眼壓記錄的4347名觀察對象的眼壓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僅雌激素治療者右眼眼壓降低0.5mmHg,左眼降低0.6mmHg,而雌激素聯(lián)合醋酸甲羥孕酮組眼壓則無明顯改變。
不論是剔除基線時自訴既往青光眼病史及青光眼治療患者后再次分析,還是校正觀察對象依從性后分析,結果均較為近似。
基于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長期隨訪的數據,不支持使用雌激素抑或雌激素聯(lián)合孕酮來進行慢性疾病的預防。盡管兩方案均不影響整體死亡率,但是兩者均與中風、靜脈血栓形成、膽囊結石及尿失禁的風險增加有關。而此篇研究提示:65歲及其以上女性接受雌激素治療可出現(xiàn)0.5mmHg的眼壓下降,盡管下降幅度較小,但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至于此幅度眼壓下降的臨床意義尚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