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影發(fā)現食管靜脈曲張,臨床意義是什么?
食管靜脈曲張是指食管下段或胃底的靜脈異常擴張、迂曲。這種狀況通常是由于門脈高壓引起,最常見于肝硬化患者。當肝臟內的血流受阻時,血液會尋找其他路徑回流到心臟,這會導致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其中一條重要的側支就是通過食管和胃底的靜脈系統(tǒng)。
在臨床上,發(fā)現食管靜脈曲張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1.診斷意義:它是肝硬化的重要體征之一。如果患者存在慢性肝病史,并且造影檢查中發(fā)現了食管靜脈曲張,則高度提示可能存在門脈高壓癥及肝硬化。
2.預后評估:食管靜脈曲張的存在預示著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尤其是當伴有紅色征(即曲張靜脈表面有紅色斑點)時,更可能并發(fā)急性出血。因此,對于這類患者需要密切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變化,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3.治療指導:一旦確診為食管靜脈曲張,醫(y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藥物控制門脈壓力、內鏡下硬化劑注射或套扎術等方法來減少出血風險。
總之,發(fā)現食管靜脈曲張對于評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預測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以及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