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1月9日 16:00-18:00
詳情時間待定
詳情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膽囊癌的病因有哪些?醫(yī)學教育網編輯專門為您整理的相關內容如下:
膽石癥與慢性膽囊炎
在國外有70%-90%的膽囊癌與膽囊結石同時存在,國內近年來報道二者同時存在率為40%-86%,另外有資料證明在結石手術切除膽囊后,可發(fā)現(xiàn)1.5%-6.3%有膽囊癌存在;同時發(fā)現(xiàn)結石直徑越大,發(fā)病率越高,結石直徑<20-22mm和直徑>30mm的發(fā)病率分別是直徑小于10mm的2.4和10倍。moosa指出“隱性結石”在5-20年后有33%-50%可發(fā)生膽囊癌,還有學者認為50歲以上的膽囊結石患者中約6%-10%最終可發(fā)生膽囊癌,有膽囊結石者發(fā)生膽囊癌的危險性較無膽囊結石者高出6-15倍。在膽石癥及慢性膽囊炎中存在著各種類型粘膜上皮增生,而不典型增生是由單純上皮增生演變而來。原位癌伴有不典型增生,從而推測膽囊癌的發(fā)展過程是:膽石癥/膽囊炎→膽囊粘膜上皮增生→部分不典型增生出現(xiàn)→輕者引起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則引發(fā)浸潤癌。此外研究證明在膽汁代謝過程中,鵝去氧膽酸的產物膽石酸為一致癌物質,膽囊癌病人的膽石酸增加,同時也有人認為膽汁中的膽固醇和膽酸鹽,在感染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厭氧菌校形芽胞桿菌感染時),可演變成致癌物質如甲基膽直(methy loholanthrene)等。可能是刺激膽囊粘膜產生癌癥的原因之一。
膽囊腺瘤和膽囊腺肌增生癥
在1977年Leslie就已報道過膽囊腺瘤演變成膽囊原位癌的病例,進一步研究也曾證實所有的膽囊原位癌和19%的浸潤癌組織內有腺瘤成分,只提示二者之間的關系;近年來很多資料已公認膽囊腺瘤是膽囊癌的癌前病變,約有10%-30%的膽囊腺瘤可以演變成癌,特別多見于直徑大于12mm的腺瘤。
有資料指出腺瘤癌的癌胚抗原表達與膽囊癌近似,存在同類抗原物質醫(yī)學|教育網整理。從腺瘤→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癌的過程中,核面積和DNA含量梯度增加,由量變到質變這種變化過程均已被證明。膽囊腺肌增生癥,又稱膽囊腺肌瘤,是一種良性疾病,1981年Nakafuli首先報告了1例發(fā)生在膽囊肌瘤的膽囊癌,并陸續(xù)報道有10例,近年來研究認為,它是具有潛在癌變危險性的疾病。膽囊腺肌瘤的表面,局限性覆蓋含有粘液的粘膜中可有粘液細胞化生區(qū),最易發(fā)生惡變。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可分為膽固醇性息肉、非膽固醇性息肉、息肉型腺癌,分別占息肉總數的50%-60%、40%、10%.后者可呈腺瘤樣,50%伴有膽石;有報道90%-98%的膽囊癌,常見息肉(上述第3種)混在其癌灶中,說明膽囊息肉與膽囊癌可能有一定關系。
膽囊鈣化
瓷性膽囊均易伴發(fā)膽囊癌。膽囊癌多發(fā)生于膽囊體部,偶見于底部,僅10輪可發(fā)生在頸部。大體可分為兩型,即隆起型和浸潤型,前者約占別%以上。其表現(xiàn):隆起型,囊壁局限性增厚呈乳頭狀、絨毛狀、菜花狀腫塊向腔內突出;浸潤型呈浸潤狀膽囊壁增厚表現(xiàn)為膽囊縮小、變硬,外表雖光滑但漿膜失去光澤。
組織學上膽囊癌可分為硬癌、腺癌、鱗癌、粘液癌、未分化癌、色素癌,75%-90%為分化良好的腺癌,10%為未分化癌,5%為鱗形上皮細胞癌。惡性程度較高僅有生長快和轉移早的特點。膽囊緊貼肝臟,有豐富的淋巴血管網,癌腫極易擴散,可直接浸潤肝、膽總管、十二指腸、腎、胰腺和前腹壁,血行轉移可見于直腸、卵巢、乳腺、肺、椎骨和皮膚;經淋巴道可擴散至膽囊淋巴結,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晚期病人還可出現(xiàn)遠處轉移。約有一半病人癌腫侵犯膽總管而引起阻塞性黃疸,有時阻塞膽總管后可繼發(fā)感染,產生急性膽囊炎。
膽囊癌病理 病理上以腺癌較為多見,其次為鱗狀上皮細胞癌。
上文關于“膽囊癌的病因有哪些?”的文章由醫(y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搜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