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照片集錦 苧根始見于《別錄》,《本草經(jīng)集注》云:“苧麻,即今之績苧爾,又有山苧亦相似,可入用也。”《本草圖經(jīng)》云:“苧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以績布。苗高七、八尺;葉如楮葉,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間著細(xì)穗、青花,其根黃白而輕虛。二月、八月采。又一種山苧亦相似。”《綱目》云:“苧,家苧也;又有山苧,野苧也;有紫苧,葉面紫;白苧,葉面青;其背皆白。”《綱目拾遺》云:“野苧麻,生山上河塹旁。立春后生苗,長一、二尺,葉圓而尖,面青背白,有麻紋,結(jié)子細(xì)碎,根搗之,有滑涎。”以上記述,與本品原植物相符。
苧麻屬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高1~2m。根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略彎曲。莖直立,分枝,綠色,有短或長毛。葉互生,闊卵形或近圓形,長5~16cm,寬3.5~14cm,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粗齒,上面粗糙,下面密生白色綿毛。花單性同株,花序圓錐形;雄花序在雌花序下,雄花花被片4,雄花4,有退化雌蕊;雌花序簇生或球形,花被管狀,4齒裂,子房1室,內(nèi)含l胚珠。瘦果橢圓形,有毛,外被宿存花被,頂有宿存柱頭,絲狀?;ㄆ?~8月,果期8~10月。
苧麻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原產(chǎn)于中國西南地區(qū)。中國是苧麻品種變異類型和苧麻屬野生種較多的國家,中國苧麻栽培歷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苧麻較適應(yīng)溫帶和亞熱帶氣候。
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種植??脊懦鐾聊甏钤绲氖钦憬X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苧麻布和細(xì)麻繩,距今已有4700余年。苧麻為短日照植物。晝夜長短不僅影響苧麻開花的遲早,也影響雌雄花的比率。日長8-9小時能促進開花,但多生雌花;日長為14小時時則多生雄花。苧麻種子發(fā)芽的最適溫度25-30℃。地上莖生長的適溫為15-32℃。早春氣溫低于3℃則幼苗受寒害。莖皮纖維長,柔韌色白,不皺不縮,拉力強,富彈性,耐水濕,耐熱力大,富絕緣性,為優(yōu)良紡織原料,用途較廣;根供藥用,為利尿解熱藥,有安胎作用,治腹痛、下血等癥;莖、葉可提苧麻浸膏,止血效果較好。全草含丁二酸(琥珀酸)、原兒茶酸及酚類物質(zhì)。
藥名:苧麻根
漢語拼音:ZhùMáGēn
英文名:RadixBoehmeriae
學(xué)名:Boehmeria nivea (Linn.)Gaudich.
別名:家苧麻、野麻、白麻、園麻、青麻。
性味:性寒,味甘。
歸經(jīng):肝經(jīng);心經(jīng);膀胱經(jīng)。
功能:清熱利尿,安胎止血,解毒。
主治:用于感冒發(fā)熱、麻疹高燒、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孕婦腹痛、胎動不安、先兆流產(chǎn)、跌打損傷、骨折、瘡瘍腫痛、出血性疾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熏洗。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苧麻Boehmerianivea(L..)Gaud.的根。
采收儲藏:冬春季采挖,洗凈,曬干。
炮制:
1.苧麻根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苧麻根炭《醫(yī)學(xué)正傳》:煅存性?,F(xiàn)行,取凈苧麻根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nèi)部焦黃色時,噴淋清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涼透。
飲片性狀:苧麻根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木部淡黃色,中間有數(shù)個同心環(huán)紋,纖維性,皮部灰褐色。周邊灰棕色至灰褐色。氣微,味淡,嚼之略有粘性。苧麻根炭表面焦黑色,內(nèi)部焦黃色,味微苦。
3.苧麻葉可食用,在江西鷹潭一帶有7月半用苧麻葉子和米粉一起做成包子的習(xí)俗。
苧麻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原產(chǎn)于中國西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種植??脊懦鐾聊甏钤绲氖钦憬X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苧麻布和細(xì)麻繩,距今已有4700余年。秦漢以前,苧麻已進入北方,故《詩經(jīng)》中有“東門之池,可以漚苧”。但長期以來,苧麻的主要產(chǎn)區(qū)在南方。故王禎《農(nóng)書》說:“南人不解刈麻(大麻),北人不知治苧”。不過在元代苧麻又有向北方擴展的趨勢。當(dāng)時的農(nóng)書也開始積極致力于苧麻栽培技術(shù)的總結(jié)。元官修農(nóng)書《農(nóng)桑輯要》中就專門新添有“栽種苧麻法”,代表了當(dāng)時苧麻栽培技術(shù)的最高水平。后來王禎《農(nóng)書》“農(nóng)器圖譜”還專為苧麻設(shè)立一門,備載治苧紡織工具。
苧麻栽培有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方式,各有其利?!掇r(nóng)政全書》說:“無種子者,亦如壓條栽桑,取易成速效而已。然無根處取遠(yuǎn)致為難,即宜用種子之法。”元時農(nóng)書,如《農(nóng)桑輯要》,講種苧由于旨在擴大推廣苧麻種植,故對種子繁殖講得較多。種苧從苗床整地開始,要求土壤松細(xì)濕潤,俾幼芽易于萌發(fā);要用蠶沙作為種肥;選種要用水選,取其沉者,播種采用和細(xì)土拌勻撒播。這些跟《齊民要術(shù)》中的大麻種植方法大體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苗床管理方面,為了防止幼苗遭干旱、大雨沖散或沖亂,《農(nóng)桑輯要》提出了搭棚覆蓋的方法:即“可畦搭二三尺高棚,上用細(xì)箔遮蓋。五六月內(nèi)炎熱時,箔上加苫重蓋,惟要陰密,不致曬死。但地皮稍干,用炊帚細(xì)灑水于棚上,常令其下濕潤。遇天陰及早、夜,撒去覆箔。到十日蝗,苗出,有草即拔。苗高三拔,不須用棚。如地稍干,用微水輕澆。”
種子繁殖的苧麻在正式移栽前,要經(jīng)過一次假植?!掇r(nóng)桑輯要》指出:“約高三寸,卻擇比前稍高壯地,別作畦移栽。臨移時,隔宿先將有苗畦澆過,明旦也將做下空畦澆過,將苧麻苗用刃器帶土掘出,轉(zhuǎn)移在內(nèi),相隔四五寸一栽。”假植以后,“務(wù)要頻鋤,三五日一澆。如此將護二十日后,十日半月一澆。到十月后,用牛驢馬生糞厚蓋一尺”,以后再在“來年春首移栽”。移栽時宜,以“地氣動為上時,芽動為中時,苗長為下時”。
《農(nóng)桑輯要》中也提到了分根、分枝和壓條等多種繁殖方法。“分根,連土于側(cè)近地內(nèi)分栽”;分枝“第三年根科交胤稠密,不移必漸不旺,即將本科周圍稠密新科,再依前法分栽。”“壓條滋胤,如桑法移栽亦可。”在實際使用中,中國古代常把多種繁殖方法綜合運用于老苧園的更新和苧地的繁殖?!度悍甲V》載:“苧已盛時,宜于周圍掘取新科,如法移栽,則本科長茂,新栽又多?;蛉绱鷪@種竹法,于四五年后,將根科最盛者間一畦,移栽一畦,截根分栽,或壓條滋生。此畦既盛,又掘彼畦,如此更代.滋植無窮。”
在苧田管理方面,古人主要抓了中耕、施肥、灌溉和保護麻兜越冬幾個方面。其中防凍,使苧麻安全越冬是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多年生苧麻喜暖畏寒,冬季必須保護?!掇r(nóng)桑輯要》指出:“至十月,即將割過根茬,用牛、馬糞厚蓋一尺,不致凍死。”《農(nóng)政全書》還對這段話作注說“如此厚蓋,則栽得過冬,所以中土得種。若北方未知可否?吾鄉(xiāng)三十度上下地方,蓋厚一二寸即得矣”。認(rèn)為河南能種苧麻是由于厚蓋糞肥而能安全越冬,更北的地區(qū)如厚蓋一尺是否可行則不能肯定,而長江流域可以蓋得薄一些,也能越冬。冬季蓋糞壅培,既是防凍,也是施肥。《群芳譜》指出“十月后用牛馬糞蓋,厚一尺,庶不凍死。二月后,耙去糞,令苗出,以后歲歲如此。若北土,春月亦不必去糞,即以作壅可也”。
古人認(rèn)識到苧麻的適時收割很重要。明代《菽園雜記》指出:“若過時而生旁枝,則苧皮不長。生花則老,而皮粘于骨不可剝。”清末《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也說:“早則太嫩,遲則漿干。”古人主要是依據(jù)苧麻自身生長情況,如根旁小芽高度、根部顏色和麻皮色澤等來確定收割的時間?!妒哭r(nóng)必用》:“割時須根旁小芽高五六分,大麻即可割。大麻即割,其小芽榮長,即二次麻也。若小芽過高,大麻不割,芽既不旺,又損大麻。”這是看根旁小芽高度的方法?!掇r(nóng)桑衣食撮要》提出“看根赤獲刈”,根據(jù)的根部顏色。《種苧麻法》和《撫郡農(nóng)產(chǎn)考略》等說:“視麻之皮轉(zhuǎn)灰黑至梢,則可剝。盡半月內(nèi)須剝盡。”這一方法依據(jù)皮色,比前兩種更易掌握。
無實熱者慎服?!侗静萁?jīng)疏》:“病人胃弱泄瀉者勿服,諸病不由血熱者亦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