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治愈萬癥,其功能應驗,靈通神效,故名靈芝,又名“不死藥”俗稱“靈芝草”多孔菌科類、一年生真菌,其中以長白山赤靈芝尤為著名。
是擔子菌綱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靈芝屬(Ganodelma)真菌赤芝G.lucidum·karst和紫芝G.japonicrn L loyd的總稱,具有扶正固本等功效,被《本經》稱為上品。近年來,對靈芝屬真菌的化學成分及臨床研究頗多,對靈芝的生殖細胞——孢子藥用價值的研究也頗受重視,本文綜述靈芝孢子的研究近況。
靈芝孢子褐色,卵形,一端平截,(8.5~ll.2)um×(5. 2- 6. 9)um,具雙層壁。在每個孢子的褐色內層產生許多針狀小突起,深深地伸入孢子壁的透明外層,外層孢壁光滑。靈芝孢子包裹的兩層壁十分堅韌,一般的化學,物理方法很難將其打破,故限制了對其化學成分、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建立有效的破壁方法,可以促進對其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藥用價值的研究。
靈芝品種約200多種,并不是每種靈芝都能藥用,其中包括不能食用的毒芝。醫(yī)學證明赤靈芝、紫芝、云芝藥用價值最高。在全國最大的原始森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最適宜生長。
GanodermaLucidum
(英)LucidGanoderma
別名 赤芝、紅芝、木靈芝、菌靈芝、萬年蕈、靈芝草。
多孔菌目 靈芝科
來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實體。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以安徽霍山和南方廬山最為出名
采收:全年采收,除去雜質,剪除附有朽木、泥沙或培養(yǎng)基質的下端菌柄,陰干或在40度到50度烘干。
藥材形態(tài):
赤芝
形態(tài):菌蓋腎形、半圓形或近圓形,直徑10~18cm,厚1~2cm
菌蓋:皮殼堅硬,黃褐色到紅褐色,有光澤,具環(huán)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邊緣薄而平截,常稍內卷
菌肉 白色至淡棕色;孢子細小,黃褐色
菌柄:圓柱形,側生,少偏生,長7~15cm,直徑1~3。5cm,紅褐色至紫褐色,光亮
氣味:氣微香,味苦澀
紫芝
特征:皮殼紫黑色,有漆樣光澤;菌肉銹褐色。菌柄長17~23cm
栽培紫芝
特征:子實體較粗壯、肥厚,直徑12~22cm
靈芝主要分布在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
世界分布
世界上靈芝科的種類主要分布在亞洲、澳洲、非洲及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少數分布于溫帶。地處北半球溫帶的歐洲僅有靈芝屬的4種,而北美洲大約5種。中國地跨熱帶至寒溫帶,靈芝科種類多而分布廣。
中國分布
中國靈芝類真菌自然分布的總特點是東南部多而西北部少。如果從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向南方向的西藏東南部畫一條斜線,便可將靈芝的分布劃分為迥然不同的兩大區(qū),正好說明靈芝科種類的分布與中國的地形地貌、生態(tài)環(huán)境相吻合。目前已知此條線以西由于干旱或高寒等原因,缺乏靈芝繁殖生長的天然條件,只分布有樹舌(Ganoderma applanatum)和靈芝(G. lucidum)兩種。在青海、新疆和寧夏幾乎沒有發(fā)現常見的靈芝(赤芝)。赤芝主要分布長白山和臺灣地區(qū),并以長白山靈芝和臺灣的樟芝最為著名。分布范圍大致在南嶺以南的兩廣、福建和臺灣南部以及海南、香港地區(qū)。還包括云南西雙版納和西藏的東南部地區(qū)。在這些地區(qū)的熱帶季雨林區(qū)具有代表性的是熱帶靈芝(Ganoderma tropicum)、喜熱靈芝(G. calidophilum)、彎柄靈芝(G. flexipes)、無柄靈芝(G. resinaceum)、薄樹芝(G. capense)、背柄靈芝(G. cochlear)、膠紋靈芝(G. koningsbergii)、黃孔靈芝(G. oroflavum)、紫光靈芝(G. valesiaum)、黑肉假芝(Amauroderma niger)、皺蓋假芝(A. ruda)、咖啡網孢芝(Humphreya coffeatum)、長柄雞冠孢芝(Haddowia longipes)。其他還有海南靈芝(G. hainanense)、黑靈芝(G. atrum)、黃靈芝(G. multiplicatum)、大圓靈芝(G. rotundatum)、茶病靈芝(G. theaecolum)、黃褐靈芝(G. fulvellum)、大孔靈芝(G. magniporum)、黃邊靈芝(G. luteomarginatum)、赭漆靈芝(G. ochrolaccatum)、有柄樹舌(G. gibbosum)、橡膠樹舌(G. philippii)、三角狀樹舌(G. triangulatum)、南方靈芝(G. australe)、大孔假芝(Amauroderma bataanense)、黑漆假芝(A. exile)、粗柄假芝(A. elmerianum)及二孢假芝(A. subresinosum)等,共計有66種,占已知靈芝總數的66%。在該區(qū)還發(fā)現了大量靈芝的新種。
1.熱帶分布區(qū):
2.亞熱帶分布區(qū):大致包括南嶺以北至秦嶺之間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在該區(qū)常綠闊葉林區(qū)具有代表生的是紫芝(Ganoderma sinensis)、長孢靈芝(G. boninense)、靈芝(G. lucidum)、四川靈芝(G. sichuanense)、小孔栗褐靈芝(G. dahlii)、硬孔靈芝(G. duropora)、拱狀靈芝(G. fornicatum)、無柄紫芝(G. mastoporum)、華中靈芝(G. mediosinense)、褐樹舌(G. brownii)、層迭樹舌(G. lobatum)、福建假芝(Amauroderma fujianense)、假芝(A. rugosum)、江西赤芝(A. jiangxiense)、耳匙狀假芝(A. auriscalpium)、小孢靈芝(G. microsporum)、黑假芝(A. niger)等,共計25種,占靈芝類總數的25%。其中以靈芝和紫芝分布較廣泛。另外此區(qū)域是中國靈芝類南北分布的過渡地帶。
3.溫帶分布區(qū):其范圍包括秦嶺向東北至大小興安嶺。其中以遼寧南部及華北落葉闊葉林區(qū)又屬暖溫帶,遼寧以北即廣大的東北地區(qū)為主是中溫帶,興安嶺區(qū)屬寒溫帶針葉林區(qū),目前在區(qū)內僅分布靈芝屬的松杉樹芝(Ganoderma tsugae)、靈芝(G. lucidum)、樹舌(G. applanatum)、傘狀靈芝(G. subumbraculum)和蒙古靈芝(G. mongolicum)。
樹舌和靈芝是中國分布最廣泛的兩個種,前種分布27個省區(qū)而后種分布19個省區(qū)。蒙古靈芝原發(fā)現于河北省北部,在內蒙古北部的大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亦有分布。目前人工栽培的種類中,除了靈芝(赤芝)外,松杉樹芝質量最佳,在韓國、日本及中國臺灣省人工栽培產量大而普遍。中國目前人工生產最多的主要是以上兩種,其次是密紋薄芝(G. tenue),紫芝產量低而不廣泛。在中國已知的種類中,目前馴化栽培而知其名稱的還不到10%,可見從野生種類中馴化德育優(yōu)良生產菌種,或具有藥效的種則潛力很大。
植物資源分布:
1.靈芝GanodermaeLucidi產于華東、西南及吉林、河北、山西、浙江、江西、廣東、廣西等地,有人工栽培。銷全國各地。
2.紫芝GanodermaeSinensis產于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廣西、廣東等地,也有人工栽培。銷全國各地。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本草綱目》和宋朝唐慎薇撰寫的《重修政合經書證類備用本草》均對六種靈芝所處地理環(huán)境有詳細記載。有“赤芝生霍(廬)山,青芝生泰山,黃芝生嵩山,白芝生華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山夏峪”的說法。而“霍山”在古代就是現今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區(qū),因此廬山、大別山是赤芝的發(fā)源地。廬山、大別山地處華東和中原的中間,淮河上游,中國氣候南北分界線上。
化學成分
靈芝化學成分主要含麥角甾醇0.3%~0.4%,真菌溶菌酶及酸性蛋白酶、L-甘露醇、浠醇。在水溶性提取液中含有水溶性蛋白質,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賴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脯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絲氨酸等多種氨基酸,多肽及多糖類。尚含樹脂、內酯、香豆精等。
紫芝含麥角甾醇,有機酸為順蓖麻酸,反丁烯二酸。此外,并含氨基酸、葡萄糖、多糖類、樹脂及甘露醇。一般靈芝有生物堿、甾醇、內酯、香豆精、酸性樹脂、氨基酸、油脂、還原性物質等反應。
靈芝屬的化學成分較為復雜,且因所用菌種、菌種產地、栽培方法、提取工藝、制劑方法不同而各異。靈芝屬的子實體、菌絲體和孢子中含有多糖類、核苷類、呋喃類衍生物、甾酵類、生物堿類、蛋白質、多肽、氨基酸類、三萜類、倍半萜、有機鍺、無機鹽等。靈芝多糖是靈芝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具有抗腫瘤、免疫調節(jié)、降血糖、抗氧化、降血脂與抗衰老作用。靈芝所含三萜類不下百余種,其中以四環(huán)三萜類為主, 靈芝的苦味與所含三萜類有關。三萜類也是靈芝的有效成分之一,對人肝癌細胞具有細胞毒作用, 也能抑制組織胺的釋放,具有保肝作用和具有抗過敏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