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中國藥典》
【各家論述】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2.《名醫(yī)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nèi)疸。
3.陶弘景:甚療熱結(jié),亦主瘧熱煩。
4.《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chǎn)后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干,加而用之。
5.《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6.張元素: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jīng)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7.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余。
8.《本草綱目》: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9.《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呢逆,盜汗,遺精,痹痿,瘛蓯。
10.《醫(yī)學(xué)啟源》:知母,《主治秘要》云作利小便之佐使,腎中本藥。上頭、引經(jīng)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11.李杲: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于肺,躁出于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閉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用黃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藥,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自化,小便自通。
12.《本草綱目》: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瀉火,乃二經(jīng)氣分藥也;黃柏則是腎經(jīng)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昔人譬之蝦與水母,必相依附。
13.《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氣味俱厚,沉而下降,為腎經(jīng)本藥。兼能清肺者,為其肅清龍雷,勿使僭上,則手太陰無銷爍之虞也。瀉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煩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瀉,亦令人減食,此惟實火燔灼者,方可暫用。若施之于虛損之人,如水益深矣。蓋苦寒之味,行天地肅殺之令,非長養(yǎng)萬物者也。
14.《本草正》: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蓋謂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腎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陰,是即所謂滋陰也。故潔古、東垣皆以為滋陰降火之要藥。繼自丹溪而后,則皆用以為補陰,誠大謬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無生氣,用以清火則可,用以補陰,則何補之有?。
15.《藥品化義》:知母與黃柏并用,非為降火,實能助水;與貝母同行,非為清痰,專為滋陰。
16.《本草新編》:知母,味苦、辛,氣大寒,沉而降,陰也,無毒。入足少陰、陽明,又入手太陰。最善瀉胃、腎二經(jīng)之火,解渴止熱,亦治久瘧。此物只可暫用,而不可久服。丹溪加入六味丸中,亦教人暫服,以瀉腎中浮游之火,非教人長服也。黃柏未嘗不入氣分,而知母未嘗不入血分也。黃柏清腎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瀉腎中之熱,而亦瀉胃中之熱,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豈止入于氣分,而不入于血分耶?是二藥不必兼用。
17.《本經(jīng)逢原》:知母,《本經(jīng)》言除邪氣肢體浮腫,是指濕熱水氣而言。故下文云下水,補不足,益氣,乃濕熱相火有余,爍灼精氣之候,故用此清熱養(yǎng)陰,邪熱去則正氣復(fù)矣。
18.《重慶堂隨筆》:知母,清肺胃氣分之熱,則津液不耗而陰自潛滋暗長矣。然仲圣云,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蓋胃熱太盛,則陰不足以和陽,津液漸干,而成枯燥不能殺谷之病,其陽則絕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熱,俾陽不絕,則救津液之藥,雖謂之補陽也可。乃后人以為寒涼之品,非胃家所喜,諄諄戒勿輕用,輒從事于香燥溫補之藥者何哉!。
19.《本經(jīng)疏證》:知母能益陰清熱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則以古人用者甚罕,后學(xué)多不明其故。《千金》、外臺》兩書用知母治水氣各一方?!肚Ы稹吩?,有人患水腫腹大,其堅如石,四肢細,少勞苦足脛即腫,少飲食便氣急,此終身之疾,服利下藥不瘥者,宜服此藥,微除風濕,利小便,消水谷,歲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其所用藥,則加知母于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參、獨活、秦艽、海藻也?!锻馀_》曰,《古今錄驗》澤漆湯,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身如吹,脈浮數(shù)者。其所用藥,則澤瀉、知母、海藻、茯苓、丹參、秦艽、防己、豬苓、大黃、通草、木香也。其曰,除風濕,利小便,曰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梢姟侗窘?jīng)》所著下水之效,見于除肢體浮腫,而知母所治之肢體浮腫,乃邪氣肢體浮腫,非泛常肢體浮腫比矣。正以寒熱外盛,邪火內(nèi)著,渴而引飲,火氣不能化水,水遂泛濫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飲,水遂無繼,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于此,見凡腫在一處,他處反消瘦者,多是邪氣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腫腹大四肢細,即《金匱要略》中桂枝芍藥知母湯,腳腫如脫,亦其一也。《金匱方》邪氣水火交阻于下,《千金方》邪氣水火交阻于中,阻于下者,非發(fā)散不為功,阻于中者,非滲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匱方》所以用麻黃、附子、防風,然其本質(zhì)均為水火交阻,故其用桂、術(shù)、知母則同也,桂、術(shù)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于此遂可見矣。
20.、《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嘗以之與黃芪等分并用,則分毫不覺涼熱,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兩加甘草二錢煮飲之,即甘勝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陰也。有謂知母但能退熱,不能滋陰者,猶淺之乎視知母也。是以愚治熱實脈數(shù)之證,必用知母,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亦恒輔以知母。
21.《本草正義》:知母寒潤,止治實火,瀉肺以泄壅熱,肺癰燥咳宜之,而虛熱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癉熱宜之,而脾氣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療淋濁初起之結(jié)熱,伐相火之邪,主強陽不痿之標劑。熱病之在陽明,煩渴大汗,脈洪里熱,佐石膏以掃炎癥;瘧證之在太陰,濕濁熏蒸,汗多熱甚,佐草果以泄脾熱。統(tǒng)詳主治,不外實熱有余四字之范圍。
從前有個孤寡老太婆,無兒無女,年輕時靠挖藥為生。因她不圖錢財,把采來的藥草都送給了有病的窮人,所以年老了卻毫無積蓄。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塊心病就是自己的認藥本事無人可傳,想來想去,她決定沿街討飯,希望能遇上個可靠的后生,認作干兒子,了卻自己的心病。
一天,老人討飯來到一片村落,向圍觀的眾人訴說了自己的心事。一時間,討飯老太要認干兒子傳授采藥本事的消息便傳開了。不久,有一個富家公子找到了她。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盤:“學(xué)會了認藥治病,豈不多條巴結(jié)官宦的路子。”于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好衣好飯伺候著。但過了十幾天,卻一直不見老太婆提藥草之事,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聲“媽”,問起傳藥之事,老太婆答道:“等上幾年再說吧。”這下子把公子氣得暴跳如雷,他叫囂起來:“白養(yǎng)你幾年,你想騙吃騙喝呀,滾你的吧!”老人也不慍怒,冷笑一聲,換上自己的破衣裳,離開了公子的家門。
她又開始沿街討飯。沒多久,又有個商人找到他,愿認她當干媽。這商人心里盤算的是賣藥材,賺大錢。他把老太婆接到家,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過了一個多月,仍不見老人談傳藥之事,心里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樣,把老人趕出了家門。
一晃兩年過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討,說著心事,竟被很多人當成瘋子、騙子。這年冬天,她蹣跚著來到一個偏遠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門外。響聲驚動了這家的主人。主人是個年輕樵夫,他把老太婆攙進屋里,噓寒問暖,得知老人餓著肚子,急忙讓妻子做了飯菜端上。老人吃過飯就要走,兩口子攔住了:“這大冷的天,您上哪兒去呀?”當老人說還要去討飯時,善良的兩口子十分同情,勸她說:“您這把年紀了,討飯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們窮,就在這兒住下吧!”老人遲疑了一下,最后點了點頭。
日子過得挺快,轉(zhuǎn)眼春暖花開。一天,老人試探著說:“老這樣住你家我心里過意不去,還是讓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沒兒女,我們又沒了老人,咱們湊成一家子過日子,我們認您當媽,這不挺好嗎?”老人落淚了,終于道出了詳情。而樵夫夫婦卻沒有介意:“都是受苦人,圖啥報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從此,樵夫夫婦忙著活計,很孝順老人,老人就這樣過了3年多的幸福時光,到了80歲的高齡。
這年夏天,她突然對樵夫說:“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就里,但還是愉快地答應(yīng)了老人。他背著老人上坡下溝,跑東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還不時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終很開心。當他們來到一片野草叢生的山坡時,老人下地,坐在一塊石頭上,指著一叢線型葉子、開有白中帶紫條紋狀花朵的野草說:“把它的根挖來。”樵夫挖出一截黃褐色的草根問:“媽,這是什么?”老人說:“這是一種藥草,能治肺熱咳嗽、身虛發(fā)燒之類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認藥么?”樵夫想了想說:“媽是想找個老實厚道的人傳他認藥,怕居心不良的人拿這本事去發(fā)財,去坑害百姓!”老太婆點了點頭:“孩子,你真懂得媽的心思。這種藥還沒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
后來,老太婆又教樵夫認識了許多種藥草。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藥,但他一直牢記老人的話,真心實意為窮人送藥治病。
1.治傷寒脈浮滑 表有熱 里有寒;或三陽合病 腹?jié)M 身重 難以轉(zhuǎn)側(cè) 口不仁 面垢 譫語 遺尿 發(fā)汗則譫語甚 下之則額上生汗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或傷寒脈滑而厥 里有熱: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碎)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上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 湯成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傷寒論》白虎湯)
2.治傷寒狐惑 咽喉澀痛 口唇破 吐膿血:知母 (焙)一兩 石膏二兩 黃芩(去黑心)、甘草(炙、銼)各三分.上四味 粗搗篩.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 糯米一匙 煎至八分 去滓.食前溫服.(《圣濟總錄》知母湯)
3.治久近痰嗽 自胸膈下塞停飲 至于臟腑:知母、貝母各一兩為末 巴豆三十枚去油 研勻.每服一字 用姜三片 二面蘸藥 細嚼咽下 便睡 次早必瀉一行 其嗽立止.壯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醫(yī)學(xué)集成》)
4.治久嗽氣急:知母(去毛 切)五錢(隔紙炒) 杏仁(姜水泡 去皮尖 焙)五錢.以水一鐘半 煎一鐘 食遠溫服.次以蘿卜子、杏仁等分 為末 米糊丸 服五十丸 姜湯下 以絕病根.(《衛(wèi)生雜興》)
5.治肺家受燥 咳嗽氣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癥因脈治》知母甘桔湯)
6.治傷寒胃中有熱 心覺懊惱 六脈洪數(shù) 或大便下血:知母二錢 黃芩二錢 甘草一錢.水煎熱服. (《扁鵲心書》知母黃芩湯)
7.治肺勞有熱 不能服補氣之劑者:知母(炒)、貝母(炒)等分.為末服.(《醫(yī)方集解》二母散)
8.治氣虛勞傷 面黃肌瘦 氣怯神離 動作倦怠 上半日咳嗽煩熱 下午身涼氣爽 脈數(shù)有熱者:知母三錢 黃柏三錢 人參二錢 麥冬五錢 廣皮一錢 甘草五分.水煎服.(《癥因脈治》知柏參冬飲)
知母知識介紹:
知母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陽干燥山坡、丘陵草叢中或草原地帶,常成群生長,分布于東北、華北、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等地。有栽培。秋兩季采挖除去枯葉和須根,抖掉泥土曬干或烘干為“毛知母”。趁鮮剝?nèi)ネ馄?,曬干?ldquo;知母肉”。
毛知母呈長要狀,略扁,少分枝,長3至15厘米,直徑0.8至1.5厘米。頂端有殘留的淺黃色的葉痕及莖痕,習稱“金包頭”;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由兩側(cè)向根基上方生長;下面略凸,有縱皺紋及凹陷或凸起的點狀根基,質(zhì)堅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顆粒狀,氣微,味微甘,略苦,嚼之帶粘性。
知母肉表面黃白色,有扭曲的溝紋,有的可見葉痕及根痕。
均以條肥大、質(zhì)堅硬,斷面色黃白者為佳。
知母補充信息:
根據(jù)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知母、鹽知母、炒知母、酒知母,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nèi),鹽知母、炒知母、酒知母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知母適合人群:
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禁服。
知母食療作用:
知母味苦、微甘,性寒;歸肺、胃、腎經(jīng);質(zhì)潤氣和,降而能升
具有清熱瀉火,化痰止咳,滋陰潤燥
主治熱病壯熱煩渴,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大便秘結(jié)。
知母做法指導(dǎo):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宜生用;入腎降火宜鹽水炒。
2. 勿用鐵器煎熬或盛置該品。
3. 凡溫熱病熱在氣分,高熱汗出,煩渴引飲,脈洪大有力者,每與生石膏相須為用,并入甘草等,以清氣泄熱。
4. 凡痰抽刀斷水壅肺,喘嗽不止者,可與貝母、葶藶子配伍。
5. 凡陰虛火旺,骨蒸潮熱,遺精盜汗者,多與黃柏相須為用,以瀉腎火而堅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