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 白扁豆(蒸熟。焙干)、藿香葉、甘草(炙)、黃蓍(去苗),各一兩;人參、茯苓(去皮.焙)、白術(shù),各四兩。
【炮制】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小兒吐瀉不止,不進乳食,常服調(diào)胃進食。
【用法用量】 每服一錢,入鹽點服,或用水七分盞,煎五分,溫服。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處方】 白扁豆(蒸熟,焙干)藿香葉 甘草(炙)黃芪(去苗)各30克 人參 茯苓(去皮,焙)白術(shù)各120克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小兒吐瀉不止,不進乳食。
【用法用量】 每服3克,入鹽點服;或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溫服。
【出處】《醫(yī)部全錄》卷四九四【處方】 人參半兩,白茯苓半兩,肉豆蔻半兩,黃芪半兩,甘草(炙)2錢。
【功能主治】 瘡疹不渴,臟寒下利。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錢,水半盞、加生姜5片,大棗1個,煎3分,乳母倍服。大便不固,痘漸黑陷,小兒乳母同服。
若大瀉,手足厥冷,加附子。
【出處】《醫(yī)方類聚》卷二四四引《澹寮方》【處方】 白茯苓(去皮)1兩,人參1兩,白術(shù)1兩,白扁豆(蒸熟,焙干)半兩,甘草(炙)半兩,黃芪(去蘆)半兩,藿香葉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調(diào)脾胃,進乳食。主小兒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鹽湯點服;或用水7分盞,煎至5分,溫服亦可。
【出處】《醫(yī)方類聚》卷二四三引《局方》【處方】 白茯苓(去皮)1兩,人參(去蘆)1兩,白術(shù)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和胃調(diào)心,怡神養(yǎng)氣。主小兒諸疾。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鹽湯調(diào)服;或(口父)咀,加生姜、大棗水煎尤妙,常服。
調(diào)氣,加山藥;吐瀉腹痛煩渴,加黃耆、白扁豆、藿香、干葛;和氣,加生姜;心神不定,加辰砂、棗子;心忪心煩,心神不定,加茯神;驚啼,手足瘈疭,睡臥不安,加全蝎、鉤藤、白附子;脾虛胃弱,生風多困,加半夏曲、沒食子、冬瓜仁;發(fā)渴,加干葛、木瓜、枇杷葉(去毛);煩渴,加黃芪;胃冷,嘔吐涎味,加丁香;嘔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術(shù)、姜、棗;脾困,加人參、木香、縮砂仁;脾弱腹脹,不思飲食,加扁豆、粟米;傷食,加炒神曲;胸滿喘急,加白豆蔻;涎嗽,加杏仁、桑白皮、半夏曲;風壅邪熱,加生姜、荊芥;經(jīng)絡蘊熱,頭面生瘡。加瓜根、桔梗;有寒及遇天寒發(fā)熱,去瓜蔞根、桔梗;瘡疹已出未出,大便閉澀,發(fā)渴,加瓜、桔;勞熱往來,加川芎;盜汗,加陳浮麥;虛汗多,夜喘,加犀角、麥門冬;小腑赤澀,加麥門冬;大腑閉,去白術(shù),加陳皮;溫中和氣止瀉,加陳皮、棗子;吐逆、四肢厥逆,腦門低陷,加藿香、丁香;吐利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加白附子;泄瀉,加陳皮、制樸、姜、棗;大腑瀉痢,加炒罌粟,赤痢,加赤芍藥、當歸、粟米;白痢,加炮姜、粟米;臟腑滑泄,加煨訶子肉。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處方】 人參(去蘆)1兩,白術(shù)(炒)1兩,茯苓(白者去皮)1兩,枳殼半兩(去瓤,麩炒黃)。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寬胸膈,消食。主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3片,棗子1個,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出處】《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
【組成】白術(shù) 人參 黃芪 茯苓各等分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21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食遠溫服。
【功用】益氣補肺。
【主治】肺損,皮聚毛落。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人參(去蘆)、白術(shù)(去蘆)、茯苓(去皮)、黃芪(蜜炒)、川芎、陳皮、半夏(姜制)、天麻、桔梗(去蘆)、白芷、當歸各等分,甘草減半。
【主治】氣虛濕痰頭眩。
【方法】上銼1劑。
【用法】加生姜1片,大棗1枚,水煎,溫服。
【出處】《片玉痘疹》卷三
【組成】人參、白術(shù)、陳皮、甘草、滑石、白茯苓、白芍(酒炒)、澤瀉、車前子。
【加減】如火甚當解不解,加黃芩(酒炒)、黃連(酒炒)。
【主治】痘瘡光壯,中虛作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