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貧血的實驗室檢查是內科主治醫(yī)師考試所涉及的內容,醫(yī)學教育網(wǎng)提供內科主治醫(yī)師考試輔導資料,供廣大內科主治醫(yī)師考試考生參考學習。
定是否為溶血性貧血 可根據(jù)紅細胞破壞增加和骨髓代償功能增強而確定。
(1)紅細胞計數(shù)下降,一般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2)血清間接膽紅素增多。血清膽紅素濃度不僅決定于溶血的程度,還決定于肝臟清除間接膽紅素的能力,故黃疸為輕度或中度,血清膽紅素一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過136.8umol/L(8mg/dl),當黃疸不顯時,并不能排除溶血性貧血。
(3)尿內尿膽原的排泄量增多。尿內尿膽原和尿膽素常增加。在肝功能減退時,肝臟無能重復處理從腸內吸收來的尿膽原,尿中尿膽原也會增加,故對溶血性貧血的診斷,價值不是很大。糞內尿膽原是增加的,但糞內尿膽原的定量測定現(xiàn)在已不在用作診斷方法之一。尿內膽紅素陰性,除非同時有阻塞性黃疸。
(4)血漿結合珠蛋白明顯減少或消失。結合珠蛋白是在肝臟產(chǎn)生能與血紅蛋白結合的清糖蛋白,正常值為0.7~1.5g/L(70~150mg/dl)。血管內和血管外溶血結合珠蛋白含量均降低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在感染、炎癥、惡性腫瘤或皮質類固醇治療時可以增多。因此,在解釋結果時須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
(5)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濃度增高。正常血漿內有少量游離血紅蛋白,一般正常不超過50mg/L(5mg/dl),當大量血管內溶血時,血漿游離血紅蛋白濃度增高可達2.0g/L(200mg/dl)。血漿中有高鐵血紅白蛋白存在時,血漿變成金黃色或棕色,可用分光光度計或血清電泳證明其存在。在血管內溶血后,它在血液中存在的時間為幾小時至幾天。
(6)尿內出現(xiàn)血紅蛋白(急性溶血)或含鐵血黃素(慢性溶血)。
(7)紅細胞生存時間縮短,紅細胞的生存時間因溶血的輕重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縮短,可用放射性鉻(51Cr)加以測定,正常紅細胞的T1/2(51Cr)為25-32天,此值低于正常表示紅細胞的生存時間縮短,也表示溶血增多。由于放射性核素檢驗的技術操作不夠簡單方便,觀察時間又長,故臨床工作中應用較少,大多用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