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不曾注意,在電視連續(xù)劇《雍正王朝》中,許多清代達官貴人的衣服上常常掛有一個小瓶,這個小瓶就是鼻煙壺,而里面裝的就是鼻煙。
鼻煙始自明末,興于清代。開始為達官貴人們權力的象征,后來遍及百姓,主要用于避瘟。鼻煙用具中,又以鼻煙壺最為講究,而鼻煙壺中所盛裝的鼻煙則依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民間能夠佩帶者,多以預防瘟疫的避瘟散裝之,高官貴人則以能用從外國進口的鼻煙為榮,也有人以此促進覺醒。后因戰(zhàn)亂從國外進口的鼻煙日見減少,直至逐漸消亡,而鼻煙壺作為一種工藝品流傳至今。
說到鼻煙,常會使人想到鴉片,其實錯矣。鼻煙與鴉片不同,但與煙草有關。真正的鼻煙多是來自歐洲各國,最初稱為“布路輝盧”、“大子孤”等,《澳門紀略》載:“又有鼻煙,制煙為末,研極細,色紅,入鼻孔中,氣倍辛辣,來自西城市舶,今粵中亦造之。本名洋煙,出大西洋,以煙雜香物花露碾細末,嗅之入鼻中。”
根據(jù)文獻記載,鼻煙主要產(chǎn)自意大利,于明萬歷年間,由利竇瑪泛海入廣東,后又輾轉(zhuǎn)進貢北京的皇帝。后來,康熙微服私訪時,由汪儒望將此物進獻給康熙,康熙用之感覺甚好,此后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壅正三年,意大利人來華進獻的貢品,多為鼻煙,甚得皇帝的獎賞?!侗静菥V目拾遺》記載:“有內(nèi)務府造、洋造、廣造以及土煙數(shù)種。”鼻煙的組成現(xiàn)今只有《廣大新書》有記載:“香白芷二分,北細辛八分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焙干豬牙皂角二分,研薄二分,冰片三厘,干煙絲為君,干絲一錢,必配福煙六七分。又藥各研細末。酌量配合,不必拘分量,以色如棕色為佳。”
鼻煙的作用,《常中丞筆記》曰:“鼻煙,或冒風寒,或受穢氣,以少許引之取嚏,則邪穢疏散,積滿亦解。若刻不少間,反有致疾者,煙有多品,總以洋煙為最,取其滋潤不烈,所以為佳。通管竅,治驚風明目,定頭痛,避疫尤驗。”又有《南越筆記》載:“驅(qū)寒冷,治頭眩,開鼻,無煩。煙火其品最為高逸。”到了清代慈禧太后的時期,鼻煙已經(jīng)甚少,宮廷中的醫(yī)生常以代鼻煙方治療鼻病和瘟疫。
鼻煙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已經(jīng)消失,但是,通過嗅覺治療疾病的方法卻在民間廣泛流傳,對人體黏膜吸收作用的研究也因此受到重視。研究古代治療疾病的特色,利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加以繼承和提高,是今天的中醫(yī)藥科研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