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衛(wèi)生:漢代至少在官吏中已經(jīng)形成每五日洗沐一次的制度。據(jù)徐堅《初學記》載:“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漢書》亦有多處記載。張衡《論衡·譏日篇》說:“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并引錄專門論述沐浴的著作《沐書》,可見當時對講究個人衛(wèi)生的沐浴已相當重視。
飲食衛(wèi)生:如《金匱要略》強調(diào):“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墩摵?middot;累害篇》說:“夫鼠涉飯中,捐而不食”。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淮南子·要略》說:“一杯酒,白蠅漬其中,匹夫勿嘗”?!墩摵猓┣宄赋觯?ldquo;口食腐,心損口惡,霍亂嘔吐”食物中毒諸癥。
環(huán)境衛(wèi)生:在飲水和清除污水、垃圾、二便、痰涎等方面部有明顯的進步。到漢代,不僅定居者鑿井而飲,而且軍隊野外駐扎也是“穿井得水乃敢飲”(《漢書·蒯伍江息夫傳》)。當時政府規(guī)定每年在一定時期里浚水改火,并強調(diào)其防病的意義。如“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鉆燧改火,可去溫病。”(《太平御覽》記述漢代。
在講究飲水衛(wèi)生的同時,秦漢時期繼前代之后在建造、鋪設下水道、排除污水方面又有了較大的改進。秦都咸陽及漢都長安(今西安)均發(fā)現(xiàn)大量圓筒形及五角形下水道,《三輔黃圖》載:“未央宮有渠閣,蕭何所造,其下礱石以道、若今御溝,因為閣名……”,反映了漢初的下水道建設。
古時道路,常常塵土飛揚,污染環(huán)境,導致疾病傳播。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掖庭令畢嵐除鑄作“天祿蛤蟆”(人造噴泉)外,還創(chuàng)造“翻車”和“渴鳥”,用以噴灑路面。“據(jù)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鳥”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以省百姓灑道之費。后來,三國的馬鈞也造”翻車“,”其巧百倍于常“。
許多文獻中常有“廁”、“都廁”的記載,如“上踞廁而視之”(《史記·汲黯傳》)“過入都廁”,使糞便有了集中管理。秦漢前宮廷設有專人和器物,處理統(tǒng)治者的糞便等排泄物。又如收集痰涎的器皿“唾壺”,自漢代以降既有文字記載,也有文物出土。如孔安國為侍中,為武帝“掌御唾壺”(《太平御覽》卷219職官部侍中),曹操在給獻帝的《雜疏》中,載有“純金唾壺一枚,漆圓油唾壺四枚,貴人有純銀參帶唾壺三十枚”(《太平御覽》卷703唾壺),可見,唾壺在當時上層社會已較為普遍地使用。此外,公元147年祥武梁祠石刻中有“驅蟲圖”,生動記錄了人們滅蟲除害的情景。
吐納、導引、按摩、服食仍是這一時期常見的養(yǎng)生方法?!痘茨献印分杏行芙?jīng)、鳥伸、鳧游、鴟視、虎顧六種導引術式,或謂“六禽戲”,華佗在前人基礎上,編創(chuàng)了一套“五禽戲”,即虎、鹿、熊、猿、鳥戲。并提出導引健身理論:“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湖北江陵張家山西漢初期古墓出土的醫(yī)籍《脈書》和《引書》中,均有導引理論和具體方法的論述。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如《脈書》指出: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動,動則實四支(肢),而虛五藏(臟),五臟虛則玉體利矣,是既知古籍醫(yī)書中最早用“流水不腐”與“戶樞不蠹”的比喻論述人體必須運動的原理?!兑龝肥枪糯鷮бg式的說明,有些部分與馬王堆漢墓出土帛畫《導引圖》動作相符,可知這些健身強體的方術從戰(zhàn)國一直至漢代是很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