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如聳立的雙峰統(tǒng)領群山,共同構筑了燦爛的華夏文明,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然而,中醫(yī)這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殊成分,無論在朝在野都盛行不衰。
儒家談天命,倡“生死有命”。史載宋英宗年間,邵雍與客散步天津橋上,聞杜鵑啼,邵慘然不樂??蛦柶涔剩鹪唬?ldquo;洛陽舊無杜鵑,今始有之,是皇上將用南人為相之征兆,更多起用南人,專務變法,天下自此多事也。”客不解,邵曰:“天下將治,地氣自北而南。將亂,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氣至矣,禽鳥飛類,得氣之先者也?!洞呵铩窌?lsquo;六鹢退飛’、‘鴝鵒來巢’,氣使之也。”他們認為自然規(guī)律決定社會人事,“違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順天之命者,天得而賞之。”
道家講天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認為天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者。修道的目的在得“至真之道”,即達到順應自然﹑與天合一的境界,以至無生無死,亙古長存。傳說軒轅時的廣成子,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黃帝曾向他請教“至道之要”,廣成子先是不予回答,過了三個月,黃帝再來問“治身之道”,廣成子告訴他說:“至道之精,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心凈心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與日月齊光,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與天地為常,人其盡死,而我獨存焉。”提出“守一”、“處和”的修道原則。其用此法修身,至一千二百歲,容顏未嘗衰老。后授黃帝《自然經(jīng)》一卷。“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終極目標是身與自然化合為一。
中醫(yī)學在天人關系上,融合了儒、道,不僅認為人體本身是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自然和社會也是個有機整體(“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
首先,中醫(yī)認為人的生理與自然是貫通的。《黃帝內(nèi)經(jīng)》里認為心是君主,統(tǒng)率一切心身現(xiàn)象。心以下由肺、肝、膽、膻中、脾胃、大腸、小腸、腎、三焦、膀胱組成,他們分別為相傅、將軍、中正、臣使、倉廩、傳導、受盛、作強、決瀆、州都等官員。
其次,疾病與人的社會角色相關聯(lián)。中醫(yī)認為由于個人所處環(huán)境不同,政治經(jīng)濟地位不同,身心機能和體質(zhì)特點就會出現(xiàn)差異,進而導致病因病性上的差異?!夺t(yī)宗必讀》云:“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富貴者膏粱自奉,貧賤者藜藿茍充;富貴者曲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勞心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粱自奉者臟腑恒嬌,藜藿茍充者臟腑恒固;曲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
第三,在養(yǎng)生防病中順應自然規(guī)律,在治法上遵循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端貑枴犯嬲]曰:“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最后,中醫(yī)學在生命健康、疾病的問題上不僅著眼于人體自身,而且重視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故而對醫(yī)家提出了極高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