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故里的傳說:
河北內邱縣城西22公里處,峻偉秀麗的太子巖腳下有個神頭村,傳說這里是古代名醫(yī)扁鵲采藥行醫(yī)居住過的地方。至今,這一帶流傳著許多扁鵲的動人傳說,也保留著不少扁鵲的遺跡,尤以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偉,占地37200平方米的扁鵲廟著稱。
《順德府志》載:鵲山廟者,祀扁鵲也。據司馬遷《史記》載:“扁鵲,姓秦名越人,春秋戰(zhàn)國時渤海莫州人(今任邱),他長期為醫(yī),既通內、外、婦、兒各科,又精針砭,是望、聞、問、切的創(chuàng)始人。
扁鵲周游晉國時,治愈了晉國大夫趙簡子昏迷五天不省人事的怪病,既以中丘之蓬山賜地四萬畝,此后,扁鵲常在這里居住采藥,給任治病,深受人們愛戴。后人感念他的恩德,在這里修建寺廟,樹碑立石,謂之神應鵲王。
據介紹:鵲王廟始建不詳,漢唐有之,現存扁鵲廟為元代建筑,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醫(y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
紅墻碧瓦的扁鵲廟隱在蒼郁的古柏之中。在這里,滿是進香祭祀的農民。他們面對扁鵲雕像虔誠地叩拜。扁鵲行醫(yī)的這片故土上,多少朝代興衰交替,曾出現過多少顯赫一時的王侯將相,但為什么惟有扁鵲世世代代受到黎民百姓的崇拜和懷念?
在鵲王廟前的碑樓前,有一塊充滿神話色彩的透靈碑。傳說它有求必應,只要求醫(yī)的人站在碑前,向神醫(yī)祈禱,患者的五臟六腑就會映照在透靈碑上,神醫(yī)會依此開出處方,醫(yī)治頑疾。
近前細細觀看這座透靈碑,是用整塊漢白玉調成,碑面光亮可鑒,碑文也依稀可辨,上面記載著扁鵲“乃游四方,隨俗為變”,深入民間為民除疾的事跡。
扁鵲廟向北約1公里,還有“涮腸溝”和“石炕”的遺跡。傳說太子跟隨扁鵲上山采藥,太子突然患起中“絞腸”,腹內疼痛難忍,扁鵲就地以大青石作手術臺,為太子做手術,他把肚腸取出來,在山溝泉水沖洗,又重新接好,使太子病愈。從此人們把沖洗肚腸的小溪稱為“涮腸溝”,把當作手術臺的大青石成為“石炕”。
村名神頭與扁鵲是否有關呢?扁鵲高尚的醫(yī)德、高明的醫(yī)術,引起了秦國太醫(yī)令的嫉妒,他自知醫(yī)術和扁鵲相差甚遠,便對扁鵲下了毒手,派人把扁鵲殺害于秦都咸陽,人們滿懷悲痛,不遠千里,把扁鵲的頭顱悄悄偷出咸陽,運回內邱,埋葬于蓬山腳下,為紀念扁鵲,所葬之地焦子村和狼家莊兩個小山村合而為一,取名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