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的典型病例是參加醫(yī)師分階段考試的考生需要掌握的內容,為此醫(yī)學教育網的小編特為您整理撰文如下:
頭內烘熱眼睛脹,胃部不適四肢懶。百合的鱗莖既可做菜,又可入藥。然而,中醫(yī)還有一種以“百合”命名的疾病,卻容易被忽視和誤診。廣西來賓市的丁大媽,前不久到鄭州探親,下飛機后感到身上寒冷,穿上棉衣還冷得打顫,而別的旅客穿著夾衣還熱得直冒汗。到女兒家后,丁大媽感到心慌,神志恍惚,坐臥不安,于是到一家醫(yī)院診治。醫(yī)生根據其心電圖提示有心肌缺血情況,按免疫力低下用藥,輸注參脈液、黃芪液和氨基酸等。幾天后,病情不見好轉,反而加重,少氣懶言,似睡非睡,周身出汗,蒙頭裹臉,自感頭內烘熱、眼睛發(fā)脹、胃部不適、口苦發(fā)干,四肢困乏,聽到別人講話就心煩。她輾轉來到鄭州大學四附院中醫(yī)科,李順景副主任醫(yī)師詳細詢問了病情,根據脈象及癥狀,認為符合“百合病”特點。病人本屬陰虛體質,又輸注益氣升陽的熱性藥物,虛陽上升,心肺陰虛,諸癥叢生。因此采用養(yǎng)陰潤燥、補虛清熱的治則,應用百合地黃湯加減治療。主藥有百合、生地、北沙參、黃芪、桔梗、玄參、丹參、全瓜蔞等。服用20多服中藥后,丁大媽身體逐漸恢復了正常。
“百合病”的命名與祖國醫(yī)藥從單方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有關。因百合治療這種病有效,故以百合來命名。其最早載于張仲景《金匱要略》一書,歷代中醫(yī)學家也有闡述,認為“百合病”是血熱留滯,損傷心肺之陰而損及百脈,其癥狀有精神恍惚、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食欲時好時差以及口苦、尿黃、脈象微數(shù)等。該病多由于外感熱癥后余邪未盡,復由陰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所致,或由于情志不調、七情內傷、神不守舍等引起。治療需分別陰虛內熱、痰熱內擾、心肺氣虛等類型辨證施治,常用百合為主藥,以百合地黃湯為主方,在此基礎上根據病情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