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醫(yī)學師承人員如何根據(jù)名家經(jīng)典鑒別梔子/黃梔子,大家都在關(guān)注,梔子:果實: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 根:瀉火解毒,清熱利濕,涼血散瘀。用于傳染性肝炎,跌打損傷,風火牙痛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為您整理青蒿的功效與作用如下。
《中國藥典》
【名稱】梔子
【拼音名】Zhī Zi
【英文名】FRUCTUS GARDENIAE
【別名】黃梔子、黃果樹、山梔子、紅枝子
【備注】
(1)用于熱病發(fā)熱,心煩不寧等癥。梔子善能瀉火泄熱而除煩。在外感熱病的氣分癥初期,見有發(fā)熱、胸悶、心煩等癥,可用梔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熱、除煩解郁。如屬一切實熱火癥而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等癥,可用本品配黃連等瀉火而清邪熱。
(2)用于熱毒、實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腫痛和瘡瘍腫毒等癥。山梔又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熱妄行,常與生地、側(cè)柏葉、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腫痛,可與菊花、石決明等配伍;治瘡瘍腫毒,可與黃連、銀花、連翹等同用。
(3)本品又能泄熱利濕,可用于濕熱郁頡所致的黃疸、面目皮膚發(fā)黃、疲倦、飲食減少等癥,常與黃柏、茵陳蒿等同用。又用生梔子研末,與面粉、黃酒調(diào)服,有消腫活絡(luò)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癥,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藥”,尤其適用于四肢關(guān)節(jié)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
(4)梔子,一名山梔,輕清上行,能瀉肺火,去肌表熱,在外感熱病、表里有熱之際,能起雙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涼血清心熱,可用于熱病心煩;血熱妄行及熱淋尿血等癥。故山梔既能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至于泄熱利濕,可用治黃疸,也是它的特長。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再加淡豆豉,能雙解表里之熱,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丹皮,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黃柏、茵陳,能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過去在臨床應(yīng)用方面有山梔皮去肌表熱、山梔仁清心熱的用法,現(xiàn)在上海地區(qū)已予簡化,均用整個梔子,不再分梔皮、梔仁。
2021年傳統(tǒng)師承/確有專長考試報名指導微信群
【摘錄出處】《中國藥典》
延伸閱讀: (梔子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①《本經(jīng)》:"主五內(nèi)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②《本草經(jīng)集注》:"解躑躅毒。"
③《別錄》:"療目熱亦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④《藥性論》:"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干,目赤腫痛。"
⑤《食療本草》:"主瘖啞,紫癜風,黃疸積熱心躁。"
⑥《醫(yī)學啟源》:"療心經(jīng)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⑦《藥類法象》:"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jié)氣。"
⑧《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fù),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⑩《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煩嘔,內(nèi)熱用仁,表熱用皮。"
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治黃疸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
以上分享的內(nèi)容,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搜集整理,如果您覺得對您有所幫助,可以分享給朋友。想了解更多醫(yī)學考試信息、復(fù)習資料、備考干貨請關(guān)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