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反應的臨床分類依據是什么?不同類型有什么特點?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專門整理如下,希望對各位主管護師考生備考復習有所幫助。
溶血反應是指輸入的紅細胞或受血者的紅細胞發(fā)生異常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為輸血中最嚴重的反應,可分為血管內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1.血管內溶血
(1)原因:
①輸入異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引起,獻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
②輸入變質血,輸血前紅細胞已變質溶解,如血液儲存過久、血溫過高,輸血前將血加熱或震蕩過劇,血液受細菌污染均可造成溶血;
③血中加入高滲或低滲溶液或能影響血液pH變化的藥物,致使紅細胞大量破壞所致。
(2)癥狀:
在輸血10~15ml后癥狀即可出現,初期由于紅細胞凝結成團,阻塞部分小血管,病人出現頭脹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劇烈疼痛和胸悶等。繼而由于凝結的紅細胞發(fā)生溶解,大量血紅蛋白釋放進入血漿,病人出現黃疸和血紅蛋白尿,同時伴有寒戰(zhàn)、高熱、呼吸急促和血壓下降等癥狀。后期一方面由于大量溶解的血紅蛋白從血漿進入腎小管,遇酸性物質變成結晶體,使腎小管阻塞;另一方面抗原和抗體的相互作用,又引起腎小管內皮缺血、缺氧而壞死脫落,致使腎小管阻塞,病人出現少尿、無尿等急性腎衰竭癥狀,嚴重可導致死亡。
(3)護理措施:
①預防,認真作好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輸血前仔細查對,杜絕差錯。嚴格執(zhí)行血液保存規(guī)則,不可使用變質血液;
②處理:停止輸血并通知醫(yī)生。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標本重做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維持靜脈輸液通道,供給升壓藥和其他藥物;靜脈注射碳酸氫鈉堿化尿液,防止血紅蛋白結晶阻塞腎小管;雙側腰部封閉,并用熱水袋敷雙側腎區(qū),解除腎血管痙攣,保護腎臟;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和尿量,并做好記錄,對少尿、尿閉者,按急性腎衰竭處理;出現休克癥狀,配合抗休克治療。
2.血管外溶血反應
(1)原因:
多由Rh系統(tǒng)內的抗體抗-D、抗-C和抗-E所造成。臨床常見Rh系統(tǒng)血型反應中,絕大多數是由D抗原所致,釋放出游離血紅蛋白轉化為膽紅素,循環(huán)至肝臟后迅速分解,通過消化道排除體外。
(2)癥狀及護理措施:
血管外溶血反應一般在輸血后一周或更長時間出現,體征較輕,有輕度發(fā)熱伴乏力、血膽紅素升高。對此種病人應查明原因,確診后,盡量避免再次輸血。
想要了解更多2020年主管護師考試高頻考點歡迎關注醫(yī)學教育網主管護師欄目!除了精煉的備考知識點以外,網校還提供高分學員備考經驗技巧、實時政策動態(tài)變化等你來發(fā)現!